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6篇
  免费   740篇
  国内免费   134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086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952篇
海洋学   2236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海表层流场的卫星跟踪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西部沿岸流始于 1 3°N以南 ,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抵达吕宋岛西北角 ,与黑潮水混合后西行  相似文献   
42.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比较POM模式模拟与观测(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的南海海面高度(SSH)的季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PO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南海SSH的季节变化;冬季与夏季,春季与秋季南海海面异常场形式完全相反,冬季Ekman输运造成在西海岸的堆积要比夏季在东海岸堆积更明显,而吕宋冷涡中心附近和吕宋海峡海面季节变化振幅最大;除春季以外,在南海绝大部分海域,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力的控制,南海海面热量通量对SSH的季节变化贡献约为20%,风应力对SSH的季节变化的贡献约为80%.  相似文献   
43.
三维斜压模式对冬季南海环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像冬季逆风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南海暖流”和一些中尺度涡旋.同时还分析了巴士海峡沿120.75°E断面的流速和盐度的垂直结构,并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模式结果,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南海暖流”的形成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4.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50~60 km)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160~180 km)的岩石圈根,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3 500~4 000 m 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南海西部灾害性地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害地质学(hazard geology)是研究对海底工程,特别是海洋石油工程能够产生直接危害,或具有潜在性危害的地质因素的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科学。在过去几十年的海上石油开发中,由于事先未能对灾害性地质进行详细调查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不乏其例。1973年3月,墨西哥湾一钻井平台,因浅层天然气喷发引起火灾,数千万美元的仪器设备毁于一旦。1977年南海莺歌海盆地作业的一架自升式钻井平台,在水深75m处插桩时,由于埋藏古河道的影响,地层分布不连续,两只柱腿插在古河岸上,至海底以下3m即稳定,另一只桩腿落入古河床,插入21m尚不稳定,致使钻井平台倾斜,后被迫移位才免遭于害。灾害性地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因而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1985-198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受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的委托,对珠江口以西至北部湾东部的广大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灾害性地质、工程地质的普查及井位调査。调查中先后使用了“科学一号”科学考察船和“南海502”、“南海503”等工程物探及工程地质调查船,在海上进行了七千余公里的综合性工程物探测量,为研究调查区灾害性地质问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46.
广东和海南岛砂质海岸地貌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欣树 《热带海洋》1989,8(1):43-51
  相似文献   
47.
南海北部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正在启动刘喜礼(国家海洋局海洋管理司)今天,南中国海北部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会的召开。表明该项目已从立项进入了实施阶段。从今而后,我们将用3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对于南海的环境和资源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整个南...  相似文献   
48.
记述华南地区网箱养殖石斑鱼鱼虱病病原──南海鱼虱,新种Caligusnanhaiensisnsp.形态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并对南海鱼虱与相似种C.seriolaeYamaguti,1936和C.tanagoYamaguti,1939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49.
1 南海海洋调查与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南海的海洋科技工作发展很快,在海洋调查方面,已从单一的断面调查逐步向多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调查与研究方向发展。 1.1 近海断面调查与环境污染调查 继1958年~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之后,南海从1975年4月开始实施南海北部断面  相似文献   
50.
第一章 前言     
《海洋学研究》1989,(4):1-5
据1986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南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讨论会”的建议,在中国国家海洋局和联邦德国研究技术部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联邦德国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于1987年5月至7月在南海利用德国科学调查船“太阳”号(SONNE)进行了SO49航次的考察工作。该考察工作系两个研究所合作执行的“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两国政府间海洋科学与技术合作协定中的一项近期计划。1988年5月至8月,双方科学家再度集中于德国汉诺威,在西德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共同处理资料与分析样品和联合解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