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获取的南大洋上空走航式大气CO2数据和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探测的辐射率, 进行基于纬度分类下的统计回归, 其结果作为物理反演的初始猜测场。通过逐线积分辐射传输模式, 利用AMSU大气温度廓线和AIRS中13个通道的辐射测值反演南大洋上空的大气CO2浓度廓线, 与WDCGG提供的固定站点下的大气CO2浓度进行比较, 反演精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从低纬到高纬相对误差分别为0.31%、1.17%、2.63%。与同期国外卫星产品CO2/AIRS比较, 相对误差为1.11%、1.07%。  相似文献   
62.
2010年夏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0-01-02农业部首次南极磷虾探捕所获的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分析了2010年夏季南极半岛以北南大洋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鉴定浮游植物27属49种,硅藻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总细胞丰度变化在387~1.04×107个/m3,平均9.51×105个/m3,在南奥克尼群岛以北的海域出现高值分布.优势种为南极海毛藻(Thalassiothrix antarctica)、裸甲藻(Gymnodinium sp.)、角毛藻(Chaetoceros sp.)、细条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lineola)、克格伦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蛇形角毛藻(Chaetoceros criophilus)、无刺环毛藻(Corethron inerme)和短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curta).生态类型多为南大洋特有种.南设得兰群岛以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较高.温度与积分叶绿素a、总细胞丰度皆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是影响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3.
陈静  陆志波 《极地研究》2016,28(4):539-547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南大洋海冰变化已引起广泛关注,基于近35年来该区域海冰覆盖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多元厄尔尼诺指数(MEI)、海洋尼诺指数(ONI)以及臭氧空洞面积气候变化因素与海冰覆盖范围的关系。南大洋海冰呈1.1%(±0.6%)小幅度增长,近5年印度洋海域海冰增长最快。1—6月别林斯高晋/阿蒙森海域、6—9月和11月威德尔海域海冰的多年变化趋势均为负增长。在南大洋5大片区中海冰与气候变化因子的关系不同,其中ONI影响别林斯高晋/阿蒙森、威德尔、印度洋、罗斯海海域;MEI主要影响印度洋和罗斯海海域;臭氧空洞主要影响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域。海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64.
65.
参加南大洋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Southern Ocean Cruise)的30多个科研人员2008年2月28日乘坐NOAA的Ronald H.Brown考察船从智利的Punta Arenas出发。考察人员将探测大气中自然气体,目的是研究这些气体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各种气体在大风状况下在大气与海洋之间的运动。  相似文献   
66.
南极地区气候系统变化: 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下属的"南极与全球气候系统(AGCS)计划"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南极与南大洋气候系统(SASOCS)"白皮书,重点评估了过去50 a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变化并预估了未来100 a情景。白皮书总体认为,过去50 a南极气候系统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南极半岛地区升温明显,半岛及亚南极岛屿上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南半球环状模(SAM)转为正位相,西南极上空的暖湿气团入侵加强,南极冬季对流层有升温趋势,平流层变冷,极涡消退日期推迟;东南极外围的南极底层水变淡,Weddell海区的底层水有变暖趋势。虽有上述区域变化,整个南极地区在过去50 a中近地面气温并无明显升高,降水亦无明显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冰面积也无明显变化,只在某些扇区变化强烈。模式预估结果为:到21世纪末南极内陆地区将增暖(3.4±1.0)℃, 海冰面积将缩小约30%。现有的冰盖模式尚不足以回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冰盖融化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7.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是南半球夏季一个重要的汇区  相似文献   
68.
董兆乾 《极地研究》2003,15(4):318-320
应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物理学常设科学组”下设的“南大洋海洋学学组”召集人、“SCAR南大洋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意大利南极计划局Mechele Colacino教授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0月22-24日参加了在罗马召开的“SCAR南大洋研讨会”。  相似文献   
69.
70.
198 9/1 990年夏季作者在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环极航行中 ,对南大洋不同海区的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分级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颗粒有机碳及有关环境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在南极水域中以南大西洋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平均超过 2 μg/dm3 ,POC的平均浓度也最高 (>1 0 0 μg/dm3 ) ,而德雷克海峡和南印度洋较低。叶绿素 a和 POC的空间变异具有同步的波动。分级叶绿素 a结果表明 ,在肥沃的南大西洋以细胞 >2 0 μm的绢滤浮游生物 (主要是小型浮游生物 )所占比重最高 (6 5 %) ,而在较贫瘠的南印度洋则以微微型浮游生物 (<2 μm)最高 (47%)。分级初级生产力的结果表明 ,在南大西洋和德雷克海峡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以微微型浮游生物为最大 ,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大致相当。微微型浮游生物相对高的光合作用生理活性显示了它们在南大洋海洋生态系中的重要性。与南极水域相比 ,亚南极和亚热带水域较为贫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