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73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港珠澳大桥地处伶仃洋的湾口水域,东、西人工岛分别位于伶仃洋大濠深槽两侧。人工岛水域水深流急,潮流正面冲击人工岛,易造成人工岛海域水下地形发生大的变化与调整,最终形成以人工岛为中心的局部滩槽新格局。在大桥工程设计阶段,采用伶仃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人工岛建设后的伶仃洋水沙环境和水下地形冲淤进行了模拟计算。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人工岛对伶仃洋水域的水沙环境影响集中在人工岛上、下游各5 km水域内,人工岛呈冲刷趋势,岛体上下游形成以岛为中心的梭状淤积体。人工岛建设10年前后的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引起的海床冲淤变化趋势与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此为当初采用的数学模型预测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北部泛指班公湖—怒江以北地区。该区经历了元古代末期古陆解体后的秦祁昆和戈木日-他念他翁早古生代海槽发育阶段,将联合古陆分裂为北部塔里木—华北古陆、中部唐古拉—扬子古陆、南部“西藏古陆”。志留经末期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和新的联合古陆,与此同时,由于造山期相伴的裂谷作用,致使秦祁昆造山带南缘产生木孜塔格—中秦岭泥盆纪坳陷带和内陆海盆地。石炭纪进入特提斯演化阶段,由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裂陷槽起主控作用,在唐古拉古陆之上和扬子古陆的西北部,形成石炭纪—早二叠世一系列裂陷槽,并与陆表海沉积盆地相联系,构成北特提斯海域。此期裂陷槽于晚二叠世、闭合,相继形成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盆地,并与陆表海沉积盆地相联系,构成青藏高原北部三叠纪特提斯海域。晚三叠世末,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盆地闭合,形成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北部新的联合古陆;与此同时,南侧班公湖—怒江侏罗纪海槽形成,并以此首次成为特提斯大洋盆地。  相似文献   
993.
2021年7月5日项脚沟七条支沟在连日降雨的情况下相继暴发泥石流灾害,因群测群防体系的高效运转,避免了20户118人因灾伤亡和1 421万元的经济损失,实现了成功避险。黄泥巴沟是暴发泥石流的支沟之一,流域面积14.47 km2,此次灾害中冲出物规模12×104m3,损毁房屋数间。黄泥巴沟在2020年“3·28”森林火灾中地表植被焚毁严重,导致其泥石流孕灾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在鲜有泥石流活动的背景下,于2020年和2021年数次暴发泥石流灾害。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发生剧烈变化的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沟口外村寨旧有布局格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下坪子村受灾严重的关键原因,然后推断整个灾害过程:先前暴发的泥石流冲出物堵塞村寨中部沟渠,随后流出的山洪因无法顺畅排泄而发生大面积漫流,导致村寨所受损失倍增。首要的治理措施是修建一条连接沟口与主河的排导槽并重新规划村寨布局,使泥石流可以顺畅的排泄到主河之中并且使村寨建筑远离泥石流的直进范围。最后分析了此次群防群测体系的成功实践,总结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30-333
四川炉霍县-道孚县一带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对其地质构造性质有裂谷、裂陷槽、蛇绿混杂岩、火山喷发混杂岩等不同认识。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对比研究,现将其划分为裂陷槽建造和滨浅海建造两类,构造上归属于裂陷槽环境岩崩滑混和后期推覆构造混杂。鲜水河断裂则为炉霍-道孚构造带新构造期的复活和分化。  相似文献   
995.
乔亚飞  唐洁  顾贇  丁文其 《岩土力学》2022,(4):1083-1092+1102
地连墙施工扰动的精细分析对预测基坑开挖的环境影响十分重要,尤其是超深基坑。因此,收集分析了某102 m超深地连墙施工过程中的泥浆压力和混凝土压力现场实测数据,总结了槽壁侧压力的演变规律和竖向分布模式,提出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槽壁侧压力的三折线模型并验证。三折线模型可以再现槽壁侧压力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可退化为双折线模型。最后采用三折线模型建立了精细化数值模型,模拟了百米地连墙的成槽开挖及混凝土浇筑过程,分析了连续墙施工对槽段周围土体应力与变形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双折线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会引起周围土体的应力重分布,其影响范围在沿槽段方向为1.6倍槽段长度,在垂直槽段方向为4.3倍槽段长度;土体应力重分布有沿竖向和水平向传递两种机制,且以水平向传递为主。在上海软土地区,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的浇筑会对槽壁产生挤压作用,引起槽段体积增大,进而导致混凝土浇筑量的增大。  相似文献   
996.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省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交界处金沙江西藏岸(右岸)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高位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尤其是第二次滑坡-堰塞堵江,因坝体过高(堰塞湖水位可到50 m),堰塞湖库容较大(超过5×108 m3),不得不通过修建导流槽主动降低堰塞湖水位。经过人工干预,第二次堰塞体于11月13日被完全冲开,险情得以解除,但下泄的洪水在下游四川、云南境内仍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通过对两次滑坡的现场地质调查,结合历史遥感影像解译、InSAR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变形监测等技术手段,查明了白格滑坡区斜坡的变形历史、两次滑坡及其堰塞堵江的基本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简述了第二次滑坡-堰塞体的应急处置以及为保证现场施工安全所开展的"实战性"监测预警工作。在同一部位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滑坡堵江事件并对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其案例非常典型,对类似地质灾害事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7.
为探究大型水利枢纽影响下分汊河道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根据三峡水库下游的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基于动态分流比对分汊河道进行了类别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主汊、支汊与洲头心滩的调整规律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分汊河道的洲头低滩均呈现萎缩,而汊河则表现为"主长支消"和"主消支长"并存的分异性规律;② 基于动态分流比的分汊河道类别划分方法,上述演变差异可归纳为枯水倾向汊河发展速率大于洪水倾向汊河的规律,且2008年之后洪水倾向汊河基本表现为淤积特征;③ 水文过程中洪水削减、中水持续时间增长是滩槽调整的驱动因素,汊河冲淤均是向着主支汊格局更加稳定的方向进行,并与流量变差系数减小的水文过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998.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锋面气旋历来是一个重、难点知识,也是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直接给出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图,然后要求学生记忆锋面的位置和天气状况,致使学生对此知识点不理解,经常会出现比较多的疑问,比如什么是锋面气旋的前方和后方,为什么锋面气旋的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等。这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对各种锋面气旋图不够熟悉,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将其形成过程分成了六大步骤,依据设  相似文献   
999.
近1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配置及其异常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冯文  符式红  赵付竹 《气象》2015,41(2):143-152
通过对2000年10月11—14日、2008年10月12—14日和2010年10月1—8日3次持续性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近10年来后汛期特大暴雨的环流配置和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后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系统配置都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在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位于南海北部上空,高层存在稳定的辐散区。在对流层中、低层,热带低值系统、中纬槽后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海北部地区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气压梯度加大,海南岛上空锋区结构建立,涡旋增强和维持,同时诱发偏东低空急流;南海北部存在强盛的偏东风低空急流是后汛期特大暴雨的天气学特征中最显著的强信号,其由热带低值系统东北侧的东南风,冷高压前缘的东北风和副热带高压南缘的偏东风汇合而成。最强降水发生前急流核的变化呈现出自东向西移动,高度逐日上升,风速脉动剧烈三个明显的特征。后汛期特大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相对气候同期平均态的异常特征也很显著:北半球亚洲区内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南海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南撤速度缓慢,比常年平均异常偏北偏强。南亚高压的位置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东偏南,东亚中纬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也比常年明显偏强。异常偏强的天气系统配置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  相似文献   
1000.
华北平原3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赵玉广  李江波  李青春 《气象》2015,41(4):427-437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对近年华北平原3次持续10 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维持机理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平均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极其相似,其高空和地面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风速、温度露点差、逆温层厚度等的统计值也比较近似;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消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大尺度下沉运动、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