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02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庄河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因子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每6 h1次,1°×1°的实时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10-12日庄河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及西风带高空槽、切变线及气旋倒槽等动力系统共同影响,庄河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天气,但没有出现强雷暴,此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气旋倒槽;700 hPa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了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庄河地区处于强而宽的假相当位温锋区中,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必要条件。造成本次大暴雨天气的水汽通道有2条:一条来自孟加拉湾和减弱的热带低压,另一条来自东海。  相似文献   
992.
河南汛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1990-2004年河南暴雨资料,分析了河南汛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豫西山区暴雨日最少,省内淮河流域暴雨日最多,豫北暴雨日次多。上述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低值系统影响有关。此外,河南暴雨从5月开始增多,7月最多,8月开始逐渐减少,这一时间分布特征与季风影响有关。河南汛期暴雨,多数发生在副高与高空槽及中低层低值系统相配合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93.
福建省2007年7月持续高温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温天气期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福建2007年7月高温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点、环流背景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异常高温现象的直接成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于6月下旬西伸后对福建省全境的持续控制;而这又与南亚伊朗高压东段东进、北翘,极涡活动偏北偏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4.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照日最高温度(Tmax)超过35 ℃为高温天气、最低温度(Tmin)超过25℃为闷热天气的定义,首先,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变化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的统计特征,并将高温、闷热天气分为高温、高温并闷热以及闷热这3类过程.之后,挑选1999和2002年夏季发生的3类过程进行个例分析.6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出现长波槽、脊及槽的环流占优势,华北地区易受大陆高压脊的控制,出现了高温但不闷热天气的一个高峰.9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地区,再次出现类似60年代的环流,而且,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可以向北扩展到华北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受大陆高压脊、西太平洋副高或两者共同影响,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并重的峰值时段.华北地区夏季出现的3类高温天气过程,亚洲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在空间分布、垂直结构以及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利用反映温度、湿度及风速大小等气象要素对人体影响的体感温度,分析了这些要素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95.
2000年以来江淮梅雨带北移的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娅敏  丁一汇 《气象》2009,35(12):37-43
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少年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梅雨量进入一个相对偏少的时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00-2005年江淮梅雨带的位置较1971-1999年向北移动了2个纬距,淮河流域降水增加了20%.采用197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高层风场、中层位势高度场、低层相对涡度、垂直速度、整层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等角度分析了近6年大气环流的异常,进一步研究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的北移、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以及冷空气的减弱,可能是导致2000-2005年梅雨带位置北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6.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瑾  柯宗建  江吉喜 《气象》2009,35(12):44-50
对2008年西北太平洋及我国南海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并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指出: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征为生成总数少,源地集中,位置偏西;登陆数多、时间早;登陆地点偏南、时间集中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在热带气旋的多发期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异常偏西,且脊线偏南,造成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盛行偏东风,不利于热带扰动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在其南侧生成的热带气旋易在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登陆我国南方.另外,季风槽、垂直风切变、海表温度和热带辐合带上的对流活动等因子的异常分布都不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生成,直接导致这一年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明显偏少,源地显著偏西.  相似文献   
997.
高温天气范围大 东北地区降水多——2009年6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绚 《气象》2009,35(9):119-123
  相似文献   
998.
《气象》2009,35(9)
  相似文献   
999.
IPCC AR4模式中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PCCAR4中8个气候系统模式的环流、对流和降水资料,结合实际的观测及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尺度上比较分析了这些气候系统模式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暖池对流和江淮降水关系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随纬度分布的模拟中,经向分辨率高的模式存在一定的优势。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暖池对流和江淮降水关系的模拟上,GFDL-CM2.1能合理地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影响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模拟上,GFDL-CM2.1和ECHAM5_MPI/OM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其特征,其中前者模拟结果要明显好于后者。同时利用GFDL-CM2.1在SRES A1B情景下的试验结果,EAP(East Asia/Pacific)指数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变化关系得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在21世纪前期,江淮偏旱的概率较高;21世纪后期,江淮降水可能偏多。  相似文献   
1000.
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天津市2002--2005年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过程的天气背景场、气象要素场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结果显示,在电力负荷上升阶段,高空由低压槽转为高压脊,副热带高压逐步北抬,地面气压、气温回升,风力减小;峰值阶段,副热带高压完全控制华北地区,地面均压,最高气温多日维持在35℃以上,综合反映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舒适度指数超过1200。当高空槽再次临近,副热带高压南撤退出天津地区,强降水过程出现,气温、气压急剧下降,电力负荷极值过程宣告结束。分析表明,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过程与天气系统的高低空配置、气象要素、舒适度指数存在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