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ENSO对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秋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ENSO对IOD与中国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IOD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使得中国西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秋季降水出现正异常,而当IOD与ENSO伴随出现时,IOD正位相年和E1Nino使得中国西南地区秋季降水正异常区域维持并向东扩展,还使得黄河流域秋季降水转为负异常。此外分析了ENSO改变IOD与中国秋季降水关系的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42.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l N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3.
1950-2004年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阻高的天气学定义,利用1950-2004 年NCEP/NCAR 500hPa 逐日位势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检索出近55a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出现阻高1169次.统计表明,阻塞高压中心的频次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理差异.春季阻高活动多集中在乌拉尔山地区;夏季阻高活动频繁,阻塞形势复杂,阻高频繁活动区域有4个,分别是乌拉尔山地区、贝加尔湖以西地区、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秋季是阻高发生最少的季节;冬季阻高高发区位于乌拉尔山附近.贝加尔湖地区仅夏季出现阻高的日数就占到全年的69%.夏季欧亚大陆阻塞高压中心逐日累积频次存在明显的随时间东传特征.55a中平均每年夏季欧亚大陆中高纬上空有11d存在双阻形势,占夏季阻高日数的1/5左右.欧亚大陆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不同地区的年际变化特征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4.
本文是根据地球基本磁場起源的“发电机”理论而提出的地磁場倒转的电磁模型,认为地磁場的倒转是地核内部“环型”場反向的结果,若地球转速的“突然”扰动够大,则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电磁作用可以引起地球内部“环型”場的反向,从而实现地磁場的倒转,计算表明,这一扰动的性质是地球蒋动周期的减小,其数量级为10~2毫秒。文章的末尾计论了反向地磁場的维持问题,得出倒转磁場维持的时间间隔约为10~3年-10~6年。  相似文献   
45.
一次阻塞形势下的内蒙古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煜  韩经纬 《高原气象》2015,(3):741-75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 h降水资料,对2012年7月24 31日内蒙古全区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贝加尔湖阻塞形势稳定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下。(2)地面辐合以及700 h Pa切变和涡旋是暴雨发生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中尺度雨团出现在MCS边缘TBB梯度最大处冷空气一侧。(3)暴雨发生时南海季风涌活跃,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相叠置耦合,以及地形的强迫动力抬升机制,触发了暴雨天气。(4)内蒙古西部地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是该地区较少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浙江气象》2015,(1):48
<正>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Masato Mori等人利用针对北极海冰浓度的两套不同设定为基准的模型模拟了全球大气循环的200种具有细微差别的情况。这两  相似文献   
47.
A dipole patter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Asi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opposing summer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between the Mongolian and Northeast China (MNC) region and the West Siberian Plain (WSP), is found to be clear and stable on both interdecadal and interannual scales during 1981- 2011. Spring snow cover anomalies over a small region within the WSP and the Heilongjiang River (HR) reg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this dipole mode during the subsequent summer, and they can therefore be considered as forecasting factors. Our statistical results imply a potential process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ring snow anomalies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dipole. Corresponding to the snow anomalies, Rossby waves propagate along a path from the WSP region, via the Mongolian Plateau, to the Stanovoy Range during summer. At the same time, Rossby-wave energy divergences and convergences along this path maintain and reinforce an anomalous cyclone and anticyclone pairing over the Asian continent, which is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opposit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between the MNC and WSP regions.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need- ed to further confirm the above conjecture and demonstrate the detailed physical mechanisms linking the spring snow cover anomalies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dipole.  相似文献   
48.
2013/2014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司东  李清泉  柳艳菊  王遵娅  袁媛  王东阡 《气象》2014,40(7):891-897
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连续7年强度偏强,而2013/2014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突然由强转弱,原因可能与前期秋季北极海冰的异常有关,受2013年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影响,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弱,进而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以及我国气温偏高。季内,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显著,前冬偏弱,后冬偏强。受冬季风季节内变化影响,我国前冬暖、后冬冷;此外,前冬暖、后冬冷还受到北太平洋上空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影响,北太平洋地区的阻塞高压加强西移至日界线以西,导致东亚地区经向型环流加强,改变了前冬以纬向型为主的环流,前冬高纬地区堆积的冷空气向东亚地区侵袭。加之,前冬我国气温偏高,导致后冬我国多地降温显著,气温由偏高转偏低。而阻塞高压的西移可能与平流层环流的异常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9.
本文利用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和CAM5.4数值模式,研究了春季北极海冰融化面积对东亚降水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与春季海冰融化相关的东亚地区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异常中心位于中国南部-日本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表现为“-+-+”型波列结构,其中乌拉尔山和日本及其附近海洋上空为异常高压脊区,欧洲西部和贝加尔湖地区则为异常高空槽所控制。高融化面积年常伴随着极地西风急流增强,中纬度纬向西风减弱,有利于乌拉尔山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的维持和增强,进而触发乌拉尔山地区到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波列,引起贝加尔湖地区位势高度降低,东亚槽加深,受异常偏北气流的影响,南下冷空气活动频繁。日本及其附近的海洋上空位势高度增加,在异常偏东南气流的作用下,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暖湿空气带到东亚地区。中国南部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引起东亚副热带急流增强,配合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大气异常环流,局地对流增强,导致东亚地区春季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5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度大气阻塞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气阻塞活动频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区域、鄂霍次克海区域、欧亚大陆区域及格陵兰区域。而通过NSIDC提供的卫星观测资料发现近30年夏季海冰容易减少的区域正好对应阻塞活动北部的高纬度地区。分别通过对以上4个区域有阻塞发生相对没有阻塞发生时的500 h Pa位势高度场、地面温度场、850 h Pa经向瞬变热通量输送和平流输送等异常变化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夏季中高纬度阻塞频率的增加对海冰的减少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阻塞的发生发展可通过增加高纬度地面温度、对极地的热量输送和暖平流输送来加快海冰的融化。这种阻塞引起的热力作用在鄂霍次克海和欧亚大陆区域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