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0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420篇
大气科学   1321篇
地球物理   340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458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廖继武  孙武  尹秋菊  李森 《热带地理》2004,24(3):260-264
海南西部因其独特的位置而具有与海南其他地方显著不同的脆弱的自然环境.城镇的形成和扩张引起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风沙化土地和耕地在城镇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城镇建设、人口增加、水利和防护林建设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2.
风砂土基本性质及其与土工格栅作用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文白  周健  苏跃宏 《中国沙漠》2003,23(6):697-702
对库布齐沙地、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地的调查和现场采取土样,试验测试了风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矿物化学成分,研究并提出了库布齐和腾格里风砂土粒度成分、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以及与毛乌素风砂土的差异性,这是由于土的成因与环境条件所至。对比分析了天然重度与干重度相差很小,最疏松状态下和最密实状态下干重度的也较接近,可用于控制填土密实度。在直剪摩擦和拉拔摩擦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土工格栅加筋风砂土产生的φ值和具有类似内聚力的c值,土工格栅与土摩擦形成的复合材料改善和增强了力学与工程性能的原因以及土工格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顾及垂线偏差的重力大地水准面差距内插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传统距离加权内插法的不足,推导了垂线偏差同大地水准面差距偏导数的转换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模型得到了顾及垂线偏差的重力大地水准面差距内插法,改进了传统距离加权平均法。  相似文献   
994.
冲击角对风成沙纹形态影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山  罗昊  倪晋仁 《中国沙漠》2005,25(4):519-524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沙粒冲击角对风成沙纹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的影响。模拟中采用了均匀和正态两种冲击角分布情况。冲击角在10°~16°范围内均匀分布时,冲击角对沙纹波高影响不大,沙纹波长随冲击角影响系数的增加略有减小;沙粒跃移冲击角在5°~25°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时,冲击角影响系数增加时沙纹波高几乎没有变化,但沙纹波长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95.
海洋边界层内风、浪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海洋边界层内风、浪相互作用在海洋、大气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较详细地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海洋边界层风、浪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由最初的关于风应力和空气动力粗糙长度的统计研究发展到后来的利用模式探讨海洋边界层的结构和风、浪耦合机制。最后简单讨论了风、浪耦合研究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西北太平洋表面风应力分布和周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清华  张林 《海洋预报》2005,22(4):36-45
根据GSSTF资料给出的日平均风应力资料(1991年1月~2000年12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12月份月平均风应力场的分布,然后对四个时期,即冬季季风时期,冬夏季风过渡时期,夏季季风时期,夏冬季风过渡时期的风应力场的特征作了研究,结果发现西北太平洋风应力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地域不同,则风应力分布不同,风应力的变化亦不同.然后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所取区域的风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风应力存在非常明显的年周期和天气尺度周期;它的中高纬地区和副热带地区纬向风应力均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大气低频振荡在西北太平洋风应力中也很显著.该地区季节内振荡(30~60d)主要是由东亚季风引起的,准两周振荡(10~20d)同纬向西风有密切联系,所以风应力季节内振荡在纬向或经向的表现因地域而异,准两周振荡则一致地首先体现在纬向上;大洋信风区和中部微风区并不存在明显的准两周振荡;中高纬度地区的风应力季节内振荡和准两周振荡都有极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冬季振荡较强,而夏季振荡较弱;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风应力低频振荡也有较明显的年变化,但没有中高纬那么显著;El Nino会对西北太平洋西部副热带海域经向风应力的季节内振荡产生影响,使之强度增强.西北太平洋强度最强的季节振荡存在于中纬西风带洋区;低纬信风带洋区则具有最明显的年际振荡,周期为2~3年和5~7年;中纬西风带洋区纬向风应力也存在明显的年际振荡.  相似文献   
997.
在高精度GNSS定位中,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PCO)和天线相位中心变化(PCV)的影响不可忽略。目前,IGS发布的绝对天线相位模型文件中包含了GPS/GLONASS系统的标定值,但是没有发布北斗系统(BDS)的标定值。本文借助机械臂可以控制天线自由旋转,在数小时内实现全方位GNSS观测的特性,采用历元间差分的方法对接收机天线包括GPS L1/L2和BDSB1I/B2I/B3I等多个频点的PCO和PCV分别进行标定和拟合。标定结果表明,比较最小二乘估计的GPS PCO与IGS发布值,其STD和RMS在L1/L2上均小于1 mm;BDS PCO估计值的STD在B1I/B2I/B3I上分别为0.5、0.3、0.3 mm。利用球谐函数拟合的GPS PCV格网值与IGS发布值相比,其偏差在天顶距小于75°时均小于1.5 mm。BDS PCV拟合值范围均在-5~8 mm,且随天顶距变化曲线呈现波谷状。BDS PCV在低高度角处拟合值波动较大,随方位角变化曲线峰值-峰值最大达到了5.6 mm。  相似文献   
998.
西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寒流(Malvinas Current,MC)和巴西暖流(Brazil Current,BC)交汇点(the Brazil-Malvinas Confluence,BMC)的南移是很多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海流流量的变化和风场的变化来分析交汇点变动的原因。利用199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平均流场计算截面流量,分析得到MC流量呈现递减趋势,而BC流量则出现递增趋势。2014–2016年的Argo浮标的轨迹线表明MC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经过德雷克海峡的3个极锋中的其中之一—亚南极锋(the Subantarctic Front,SAF)。计算SAF的流量,得到其也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这是MC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而和SAF相邻位于其南边的极锋(the Polar Front,PF)的流量出现递增趋势。利用1993–2016年月平均风场数据分析得到南半球盛行西风风应力增加且有向南极偏移的趋势,这会使得ACC也有向南极收缩的趋势,这解释了SAF流量减少而PF的流量增加的原因,故得到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南移和BC流量的增加是BMC南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9.
The trend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SST fro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re analyzed during2003–2017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The linear trend of the basin averaged SST is 0.31°C per decade,with the strongest warming identified in southeastern Vietnam. Although the rate of warming is comparable in summer and winter for the entire basin,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linear trend a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m. The SST trend to the west of the Luzon Strait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warming in summer, exceeding approximately 0.6°C per decade, but the trend is insignificant in winter. The strongest warming trend occurs in the southeast of Vietnam in winter, with much less pronounced warming in summer. A positive trend of SST fronts is identified for the coast of Chin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wind st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SST fronts is also found in the east of Vietnam. Large-scale circulation, such as El Ni?o, can influence the trends of the SST and SST front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SST anomaly and Ni?o3.4 index, and the ENSO signal leads by eight months. The basin averaged SST linear trends increase after the El Ni?o event(2009–2010), which is, at least, due to the rapid warming rate causing by the enhanced northeasterly wind. Peaks of positive anomalous SST and negatively anomalous SST fronts are found to co-occur with the strong El Ni?o events.  相似文献   
1000.
机载激光测深在潮间带获取海底地形应用中具有高效、灵活、经济等优点,但测深精度受海洋水文参数和仪器测量参数影响严重,传统偏差模型因顾及的要素不全面,修正精度不高。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一种改进的顾及水深、水体含沙量、波束扫描角和传感器高度等参数的深度偏差修正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机载激光测深原始水深经传统偏差模型和改进偏差模型修正后均能满足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一等测深标准,且改进模型修正精度优于传统模型修正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