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4篇
  免费   1265篇
  国内免费   1074篇
测绘学   3354篇
大气科学   843篇
地球物理   993篇
地质学   3626篇
海洋学   935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1015篇
自然地理   656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599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472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91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修缮工程的造价控制相对于新建工程有其自身特点,需要从工程设计和招标阶段开始就制定严谨的造价控制计划,并在其后的工程管理中逐步实现。本文论述了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的难点和特点,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92.
以邢台市七里河大桥为例,基于施工中采取的施工工艺,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的病害,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分析以往地锚结构设计方法的不足,研究输电线路抢修塔拉线基础的优化设计方法。运用现行杆塔基础设计理论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应用MATLAB优化工具箱,编制地锚结构优化程序,设计出输电线路抢修塔最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此优化方法可以在目前输电线路拉线基础中推广使用,并发挥其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勘察设计》2010,(7):88-89
由全国现代结构研究会、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城乡建设工程与环境优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重点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南阳理工学院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定于2010年11月12-14日(12日报到)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理工学院召开。热忱欢迎全国从事现代结构工程技术研究的教学、科研、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出版及建设单位和生产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此次学术研讨盛会。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寻找有利储集层的分布规律,作者分析了近几年该区的油气勘探资料,恢复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所引起的地层抬升、变形以及断裂作用对于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型储集层及改变储集层原有物性起着建设性作用;优势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控制研究区油气藏的分布;加里东期存在2套风化壳岩溶,这2套岩溶制约了与岩溶有关的储集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至水平潜流带区域。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认为有利区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2条大的走滑断裂以及桑塔木断垒带附近。  相似文献   
996.
广西堆积型铝土矿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湖  李梅  蒙永坚 《地质通报》2010,29(10):1526-1532
在区域成矿特征与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广西堆积型铝土矿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和遥感特征,深入分析了堆积型铝土矿的成矿控制因素,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GIS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对广西堆积型铝土矿进行了综合定位和定量预测,共圈定了102个最小预测区,估算未查明预测资源量3.03×108t。该成果对广西堆积型铝土矿进一步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98.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中中新世混合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的混合沉积作了初步研究。混合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平行—亚平行,振幅强—中,频率中等及连续性中等的反射特征。混合沉积分布在研究区地震资料覆盖范围的西北角,发育规模较大,最大长度达44.7km,最大宽度33.2km,面积1084km2,最大厚度为138m,纵向上分布在中中新统梅山组。综合南海北部构造演化、地震勘探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混合沉积模式。该混合沉积分布于半深海沉积区,由其南东东方向的西沙—广乐台地提供碳酸盐岩碎屑(同时也提供部分硅质碎屑),由其西侧的中南半岛提供主要的硅质碎屑。在南海北部深水西区,控制混合沉积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等三个方面,这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实测剖面、岩矿鉴定、编制沉积断面图、砂体和煤层等厚图等资料分析,从京西木城涧矿区窑坡组中识别出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沼泽沉积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其成因相的岩相构成;在此基础上,指出窑坡组沉积早期为湖泊环境,主体沉积期为总体NE流向的网结河环境,其间伴随湖泊或河流周期性消亡而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稳定的可采煤层和含煤沉积旋回。富煤带总体呈NE50°~80°展布,与泥炭沼泽沉积期下伏不同沉积相的压实效应有关,后者通过影响地表起伏和积水深度,控制着泥炭的堆积速率和厚度。  相似文献   
100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000011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Agains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study of variations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may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s role in the mitigation or enhancement of greenhouse gas.This paper stud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using soil data collected over two distinct periods by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in 2005—2007, and another soil survey conducted in 1982—1990.The study area is a carbon source of 1479 t/km~2 and in the past 20 years,from the 1980s until 2005.the practical carbon emission from the soil was 0.12 Gt.Temperature,which has been found to be linear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carbon,is the dominant climatologic factor controll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Our study shows that in the relevant area and time period the potential lo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aused by rising temperatures was 0.10 Gt,the potential soil carbon emission resulting from land-use change was 0.09 Gt,and the combined potential loss of soil carbon(0.19 Gt) caused by warming and land-use change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fossil fuel combustion(0.21 Gt).Due to the time delay in soil carbon pool variation,there is still 0.07 Gt in the potential emission caused by warming and land-use change that will be gradually releas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