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1篇
大气科学   35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2004年北京"7.10"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成功模拟基础上的高分辨率模式输出资料,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突发性暴雨过程中茁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结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具有中茁尺度的对流系统所产生,它发生在大尺度暖脊之中;对流层中层的短波槽,以及低层西风槽前的西南气流与暖切变线北侧的东南气流的汇合,为M茁CS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该M茁CS由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而成,具有椭圆形结构特征,其水平尺度为150km×100km,时间尺度约为5h。该M茁CS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或强辐合中心,雷达回波和径向速度场所反映的中尺度回波带和辐合线,与M茁CS的演变有密切的关系。在其发展强盛期,中茁尺度对流系统呈现相当正压性;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及其两侧,有明显的下沉补偿气流,显示本个例M茁CS具有对流型风暴的结构特征。此次M茁CS发生在强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在700hPa以下对流层低层具有明显的假相当位温兹se暖舌;近地面层偏南风与偏东风2支气流的辐合,以及冷空气的侵入,导致行星边界层内能量锋区的加强,从而有利于M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2.
对2006年7月4日南阳地区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和较强的低空西南气流与地面气旋的配置,以及南阳西部处于风向和风速的辐合中心附近,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水汽输送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沙氏指数、K指数、I指数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强降水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影响江淮地区的西南涡中尺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韦统健  薛建军 《高原气象》1996,15(4):456-463
利用合成方法对3次西南涡过程的流场,温湿场和涡度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沿切变线存在风场的中尺度扰动,低涡的尺度为250-300km,中低层有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流入低涡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移动方向右侧的两象限。温湿场和铅直流场在低涡区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低涡是一个显著的斜压系统。  相似文献   
104.
利用荆州市气象局可移动式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场资料和速度场资料,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荆州市的一次切变线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场和速度场资料不仅能较好地判断暴雨的发生、发展,还能较好地分析暴雨形式下的空间风场结构,为暴雨的预报提供极为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5.
西南涡与川西高原强降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宗群 《四川气象》2002,22(4):14-16
本文通过对川西高原强降水及西南涡的分析,阐述两者之间联系,并对西南涡的定义、种类和形成、演变、移动路径、预报着眼点进行了讨论,目的在于为防减灾减工作提供气象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针对2001年辽宁夏季暴雨过程,对造成辽宁夏季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热带风暴、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及释用产品预报能力进行了客观对比,论述了低空急流、切变线与辽宁暴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使用2000年5月22-25日500hPa、700hPa、850hPa以及地面天气图资料,描述了当年5月24日发生在湖北境内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同时根据武汉暴雨研究MAPS模式提供的有关物理量格点场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场、散度场、涡度场与水流通量散度场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耦合带是形式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且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大暴雨落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寿亦萱  许健民 《气象学报》2007,65(2):160-170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与卫星资料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2005年6月10日午后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发生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层结演变特征、下垫面条件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简称“05.6”东北暴雨)是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加深过程中的一次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处于前倾疏散的高空槽槽前,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为MCS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有西南—东北走向的湿舌,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空干冷平流与低空的暖湿平流形成的差动平流,造成此处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增强。此外,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布情况来看,下垫面不均匀加热引起的热力环流是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触发机制。研究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演变与此次暴雨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关系发现,切变线上对流强弱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在弧形切变线曲率最大处的对流最强,与沙兰河上游暴雨有关的对流云团就出现在这个地区。以上事实表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可能是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而造成切变线上对流发展不均匀的原因可能和切变线走向与环境风场的配置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对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鲁南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切变线和黄淮气旋,中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低层增暖增湿促使层结不稳定加剧,而弱冷空气的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可触发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大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月漯河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阶梯槽的形成和维持,为这次强降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空低涡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冷平流的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以下,有利于雪的形态维持;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耦合,使上升运动加强;低空急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大气中水汽处于饱和状态有利于提高降水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