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3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烹调前,先用冷水将香菇表面冲洗干净,带柄的香菇可将根部除去,然后“鳃页”朝下放置于温水盆中浸泡,待香菇变软、“鳃页”张开后,再用手朝一个方向轻轻旋搅,  相似文献   
82.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show that during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double warm tongues in the Huanghai Sea trough: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warm tongues. Numerical experiments based on POM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is therm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Huanghai Sea Warm Current (HSWC). The control experiment reproduces this phenomenon quite well, and comparing experiments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ind and tide. It is found that the western warm tongu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HSWC, which can be strengthened by wintertime southward wind. The eastern warm tongue develo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nti-clockwise circulation which is induced by the temperature front of the Huanghai Sea Cold Water Mass (HSCWM) in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is circulation, the northward current carries warm water to the north, forming the eastern warm tongue, which remains till winter.  相似文献   
83.
This repor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in June 2007 and July 2008, respectively, on the 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diversity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as well as that in July 1959 during the national oceanic survey. The Naticidae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Cold Water Mass in middle and northern Huanghai Sea were studied through morphological classiˉcation and the internal anatomy on radula. Three new species of Naticidae, i.e., Cryptonatica purpurfunda sp. nov., Cryptonatica sphaera sp. nov., and Cryptonatica striatica sp. nov. were identiˉ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 the similarties and di?erences between the new species and similar specie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4.
图1IODP307航次钻探位置IODP307航次将在爱尔兰西部Porcupine海湾东部斜坡坡底钻探3个站位(图1),这些站位位于海底170m高的挑战者山丘(PORC03A站位(51.38080°N、11.71846°W,水深826m))的中部,在Belgica山丘区部分为埋藏的碳酸盐丘,顶部由死去的冷水珊瑚角砾组成。巨大的碳酸盐丘群和潜在的深层碳氢化合物沉积呈现明显的叠置现象,表明从深部地质储集体至海底的地质流体通量是由内部机制所控制,而沉积建造有可能是微生物群体所为,它对于陡坡翼的稳定性、碳酸盐丘岩心的整个原地正微晶灰岩层的岩化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  相似文献   
85.
以ZK7306钻孔中的磁化率测井、激电测井为例,综合测井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及体会,阐明了盐边县冷水箐Ⅲ1号含(铜镍)矿岩体测井的异常强弱与铜镍矿(化)品位的初步关系。对发现盲矿体和划分钻孔中矿与非矿界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本文研究了2008年7月黄海冷水团海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AODC和DVC计数总菌数和活菌数分别为(1.3~4.8)×105/mL和(0.6~1.6)×105/mL;2216E平板以菌落计数法可培养细菌浓度为(0.56~2.2)×103cfu/mL。从分离到的475株中选取163株进行16S rDNA扩增,并用HhaⅠ酶进行ARDRA(扩增性rDNA限制酶切片段分析)多态性分析,取114株不同带型测序。结果显示,冷水团细菌归为4个细菌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共24个属,其中包括α-,β-,γ-变形菌纲;非冷水团细菌也归为这4个门类,共15个属,但未分离到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在冷水团和非冷水团区域的不同深度都是优势菌群,不同的是冷水团区域α-变形菌纲比例较高(26.8%),而非冷水团区域α-变形菌纲比例相对较低(15.6%)。这表明黄海冷水团和非冷水团区域细菌多样性都很丰富,但其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有所不同。此外,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6株细菌可能为海洋细菌新种。  相似文献   
87.
2008年夏季南黄海叶绿素a垂向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8月南黄海海域的温度、盐度、光照和叶绿素a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温度、盐度、光照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a垂向有1个、2个或多个峰区,按其所在水团和垂向特征可分为10个类型;叶绿素a垂向分布格局与海水层化、光照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8.
根据1987年1月17日~2月2日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所获28个测站的甲藻样品,分析研究了微小型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经鉴定共有11属47种甲藻,其中以圆甲藻属(Gyrodinium spp.)、裸甲藻属Gymnodinium spp.)和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 spp.)为主。网样甲藻平均丰度为(6.47×10~3个/m~3;水样甲藻平均丰度达2511.43×10~3个/m~3。微小型浮游甲藻的组成具有鲜明的南极海区的地方特点,大部分种是南极地区特有种,适宜在南极高寒海域大量繁殖;部分种为南极沿岸种或南极—亚南极冷水种;还有一部分为南极寒海域冷水种或分布较广的寒温带种;仅个别为广温广布种;南极海域出现的甲藻类分别代表着南极海域生物地理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
根据黄海1977年5月—1981年11月逐月大面温度调查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调和分析和延迟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海五层温度场季节循环时空模态与机制。黄海温度场季节循环主要有2种时空模态:第一模态是对太阳辐射、经向风应力、黄海暖流和潮混合季节变化的响应;第二模态是对纬向风应力和深层环流季节变化的响应。两种模态空间分量在垂直方向分成双层结构。2种模态季节变化位相自表层传播至底层均需要2个月,同层第二模态季节变化位相滞后第一模态2~3个月。两种模态时间分量在深层形成季节循环时间准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其中非对称型模态冷期长于暖期一倍。黄海、青岛冷水团形成于黄海深层温度场两种模态冷期与初暖期季节叠加。深层准对称型第一模态是形成黄海、青岛冷水团的季节背景因素;非对称型第二模态和气旋辐合型环流过程是控制黄海、青岛冷水团季节生消和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本文根据2007年南黄海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南黄海中层冷水的10个示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指出2007年春季中层冷水主要出现于35°N以北的海域,核心区主要位于50 m等深线附近,中心深度位于25~40 m,宽度约为100 km,厚度为10~25 m,跃变强度为0.04~0.14℃/m。对比分析冬季与夏季温度、盐度及实测海流资料,南黄海春季出现的中层冷水主要是黄海暖流、沿岸冷水以及春季表层升温等过程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