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405篇
  国内免费   481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941篇
地球物理   377篇
地质学   550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42年   5篇
  1938年   3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沉积相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及岩相古地理的基础与重要依据。本文报道西藏昂仁县扯假错剖面渐新统日贡拉组的岩性特征、基本层序、沉积相及垂向上沉积演化特征。该组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系,为砾岩、砂岩夹粉砂岩和泥质岩,具典型的河流环境沉积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该时期的沉积环境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2.
为确定藏东日扎山一带马拉松多组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及成岩构造环境,探讨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应用LA-ICP-MS方法对其进行锆石U-Pb精确定年,并开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流纹岩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4±1.2Ma,较精确地限定了马拉松多组流纹岩的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马拉松多组流纹岩具高硅(Si O_2=72.72%~76.88%),富碱((K_2O+Na_2O)=6.64%~7.41%,K_2ONa_2O),过铝质(Al_2O_3=11.76%~13.03%,A/CNK=1.17~1.31)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高场强元素Th、U,而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Ba,高场强元素Nb、Ta、P、Zr、Hf、Ti等;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1.93~2.89),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稍高于重稀土元素的右倾V字形分布模式,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36~0.41);其成因可能与幔源岩浆的底侵和加厚地壳的减薄有关,是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导致地壳物质脱水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即主要是陆壳和硅铝质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其化学性质具有S型向A型流纹岩演化的趋势,以及同碰撞弧火山岩与碰撞后A型流纹岩的双重特性。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在早中三叠世处于弧-陆碰撞后活动大陆边缘短暂的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古特提斯洋(金沙江洋)在此之前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993.
乔新星  周斌  韩奎  潘亮  王峰  赵焕强 《地质通报》2019,38(9):1417-1430
日多地区米忍岩体位于冈底斯南带东段,2件锆石U-Pb测年样品显示其形成年龄为54.9±1.6Ma和48.6±0.5Ma,岩石SiO_2含量为60.18%~71.53%,全碱含量为5.85%~7.49%,K_2O/Na_2O值为0.58~1.05,里特曼指数在1.79~2.30之间,属钙碱性岩石,A/CNK值为0.85~0.95,投图显示为准铝质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U)相对富集,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Nb、P、Hf、Ti)相对亏损,弱负Eu异常,具火山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176Hf/177Hf平均值为0.282945,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较年轻(613~719Ma),εHf(t)值为2.74~10.47,表明其岩浆源区以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或有地幔物质参与了成岩过程,据C/MF-A/MF投图分析,可能为基性或铁镁质岩浆底侵,导致中下地壳的物质发生熔融,这些特征均表明,日多地区始新世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可能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回转、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994.
高邮地震台地磁异常与江苏及邻区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法、日变幅逐日比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分析了高邮地磁台1992~1997年地磁垂直分量观测资料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高邮台的地磁场存在明显的磁异常变化,提出了适用于高邮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日降水量与其占有面积的函数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近4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大范围空间域上不同等级日降水量与其占有面积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每一年任何一天中国区域的不同等级日降水量场的统计分布都呈明显的左偏态型。利用负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拟合实测降水资料的结果表明,后者拟合效果优于前者。负指数分布型可能仅适用于同一天气系统控制下的一次降水过程或较小的区域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内(如中国区域),由于构成降水的多种天气系统在同一日相互叠加,可能用Weibull分布更适合。  相似文献   
996.
对普若岗日冰芯上部7.5 m样品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溶微粒中Na、K、Mg、Fe、Zn和Al等元素近30年来的含量及相对含量变化特征.通过普若岗日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元素组分对相对含量等多参数的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腹地降水量及温度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冰芯不溶微粒中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与源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作为指示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7.
岩溶地下河系统在无雨条件下,秋季短时间尺度(10日左右)内其出口处水化学动态具有显著的日周期,连续功率谱及交叉功率谱分析可以识别这一周期。文章以茂兰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系统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方法对2007年10月中旬无雨条件下10日左右连续监测的气象要素、水化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植被覆盖良好的岩溶地下河系统,出口处水化学动态呈现日动态变化周期,表现为白天气温升高,水的pH值升高,二氧化碳分压、电导率和方解石饱和指数降低,其中pH值对气象要素的响应最为敏感,二氧化碳分压对水温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8.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rrestrial sequence stratigraphy,mor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terrestrial lacustri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globally. Different viewpoints are preferred by researcher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climate is a major fact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ourth-order sequence,based upon the study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Green River Formation of the Uinta...  相似文献   
999.
按照规划原理的要求,利用GPS定位技术测定本地区“竿影日照图”,用以规范和指导城市规划中建筑物、构筑物等的日照间距问题,同时对GPS观测中的体会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446183条全球晴空大气廓线的红外辐射传输模拟和统计回归,建立了由Himawari08成像仪通道遥测数据估算晴空地表上行、下行长波辐射通量的反演模式,模式应用于成像仪观测资料,处理出晴空地表上行、下行长波辐射通量实时产品,2016年2~6月的产品精度验证试验结果为:与相同时刻的AQUA卫星CERES仪器同类产品相比,地表上行通量均方根误差Re=7.9 W/m2,相关系数R=0.9399,地表下行通量Re=14.5 W/m2,R=0.9586;与由中国地面气象站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观测经Brunt、Brutsaert经验公式计算的实时地表下行长波辐射通量相比,Re=15.34 W/m2,R=0.8786;与用陆表温度计算的地表上行长波辐射通量相比,Re=12.6 W/m2,R=0.9977。研究了2016年2、6月的晴空地表长波辐射产品,发现陆地晴空上、下行通量有着与太阳加热地表增温相应的明显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2:00(当地时间,下同)至14:00,低谷出现在04:00至07:00,下行通量与上行通量几乎同步变化或约有延时,陆地上2个通量归一化的日变化指数类似一个半正弦曲线,而海面长波辐射通量则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