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篇
  免费   459篇
  国内免费   968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84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25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41.
概述了MYTRONS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区暴雨研究的成果和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该系统的建成,使预报员以高时空分辨率识别出中尺度系统客体的存在及动态演变,提高了对暴雨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增强了灾害性暴雨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42.
本文应用带通滤波法分析浙江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结果表明:(1)分析的五次暴雨过程都与中尺度地面低压有密切联系;(2)中低压是暖性的,有一较强的中尺度水汽辐合中心与它相伴,位于它的北部或东部;(3)暴雨的发生与水汽辐合中心密切相关,暴雨的地点、雨强和水汽辐合中心的位置、强度相对应;(4)地面中低压的发展与300hPa上发散流场和辐散中心的出现,以及对流层内非热成风涡度和上升运动的发展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3.
分析了8807号台风所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成因:(1)台风提供了足够的水汽;(2)台风螺旋状云雨区和太阳辐射不均匀,形成了低层中尺度锋区,为暴雨发生提供极不稳定能量和触发条件;(3)局地地形和摩擦因子使湖北省宜昌地区成为这次对流云发展较有利的地点;(4)高空的中尺度降压系统和涡度因子加强了对流云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4.
黄河中游一次中层低涡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小莉  惠小英 《高原气象》1995,14(3):305-313
本文采用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模拟系统对造成1982年7月29日-8月2日黄河中游特大暴雨过程后一阶段强降水的低涡系统进行了中尺度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降水密切相关的该中尺度系统是在登陆台风外围东南风急流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斜压性的中尺度低涡,其风场上最强的气旋性涡旋在对流层中层。它非登陆台风变性而成,而是由新生低涡发展而成的一个对流场中高层涡旋。造成暴雨中尺度低涡发展的主要机制是非绝热湿过程。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河南省中尺度天气图的分析,指出波状低云触发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作用是:①造成边界层层结稳定度的中、小尺度不均匀;②释放凝结潜热,使地面受热不匀。两者结合形成热力浮升并激发重力液,使中尺度垂直上升运动加速、地面上形成中尺度辐合流场和低压系统。  相似文献   
146.
俞小鼎  ERichar  RRosset 《气象学报》1995,53(3):319-327
通过比较一次洋面冷锋过程的干、湿三维模拟结果,揭示潜热释放对冷锋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潜热释放的作用,冷锋区的温度梯度和风矢量的气旋性切变大大地加强了,冷锋附近的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呈现出更多的更加紧密的中尺度结构;锋面非地转直接环流在湿模拟中比在干模拟中发展得更加充分并且具有更高的组织性;潜热加热倾向于增加锋面环流的强度,尤其是其上升支的强度。研究表明,潜热释放过程是形成冷锋前沿上方低层大气中狭窄强上升气流区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7.
1989年7月川东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项续康 《气象》1995,21(3):30-34
使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1989年7月发生在四川东部的4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第一个系统是由3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生成后快速向前移动,第二个为向后传播。第三个系统生成后,系统的西南部不断生成新的对流单体,使之维持准静止状态,最后一个系统的初期呈胞状结构,后与冷锋结合,成为冷锋云系的一部分,这4个系统都是西南低涡暖切变形势下的产物,随着形势演变,其大尺度环境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8.
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卫星云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静芳  王晓明 《气象》1995,21(5):41-44
通过10年(1983-1992年)卫星云图资料的分析,综合归纳了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NMCC)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NMCC与美国大平原以及我国西北和华北平原上的MCC有明显差别,作为一类特殊的对流性天气系统,NMCC与一般中尺度对流云图特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9.
甘肃“5·5"黑风暴小波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戴新刚  丑纪范  朱姝 《气象》1995,21(2):10-15
用小波变换理论对1993年春季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一场特大黑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比较客观地将时间序列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振动分离开,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黑风暴中的中尺度扰动。  相似文献   
150.
我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日本GMS资料和部分常规资料,对我国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的10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s)做了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与美国MCC相近。它们主要活动在夜间,一般在山地背风一侧斜坡上或坡底附近形成;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中低纬度地区几个天气系统的迭加处获得发展;向东偏南方向移动,与700~500 hPa之间的平均气流方向大体一致,冷云罩面积约为1.4×105 km2,比美洲的(2~3×105 km2)略小;持续时间为12小时左右,比美洲的(10小时)稍长。云区形状呈椭圆形,但偏心率≥0.6。云顶最低温度一般在-86℃以下,出现在冷云罩面积达到最大之前4~6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