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98篇
  免费   2793篇
  国内免费   3339篇
测绘学   3004篇
大气科学   2847篇
地球物理   2987篇
地质学   7996篇
海洋学   2488篇
天文学   215篇
综合类   2941篇
自然地理   7452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78篇
  2022年   543篇
  2021年   617篇
  2020年   503篇
  2019年   621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605篇
  2014年   2078篇
  2013年   1338篇
  2012年   1600篇
  2011年   1705篇
  2010年   1490篇
  2009年   1687篇
  2008年   1555篇
  2007年   1283篇
  2006年   1142篇
  2005年   1440篇
  2004年   1222篇
  2003年   1273篇
  2002年   1073篇
  2001年   940篇
  2000年   735篇
  1999年   727篇
  1998年   582篇
  1997年   528篇
  1996年   484篇
  1995年   416篇
  1994年   380篇
  1993年   269篇
  1992年   278篇
  1991年   254篇
  1990年   238篇
  1989年   243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7篇
  1943年   6篇
  1941年   6篇
  193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献和书籍,对中国古代的气象灾害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了中国古代气象灾害的一些基本事实、特点、时空分布,以及它们与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关系,对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54.
55.
56.
本文应用了最新取得的“五统一”区域重力成果,并经过对浅表松散槽(如下辽河断陷,大岩体等)的密度亏损进行补偿改正后,求取了全省的区域重力场及其垂向二次导数,计算了莫氏面等深度图。在分析区域重力场及其垂向二次导数异常特征和莫氏面起伏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出辽宁深部构造的基本格局。从平面上探讨了深部构造与地形地势、地质构造及矿产分布的关系,从剖面上剖析了辽宁省地壳分层的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57.
58.
卫星激光测距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扼要综述了近几年国际上卫星激光测距的进展,介绍了国内激光测距网的现状,展望了未来卫星激光测距的发展。  相似文献   
59.
Today, we hold the Seminar for ICA Commission 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Atlases in Beijing , just before the opening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artography.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Atlases, I am honored to be the host for this Seminar and to warmly welcome all of you.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ploughing depths (A -- 60 cm, B -- 45 cm and C -- 30 cm)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Heracleum candicans Wall (Apiaceae), a threatened medicinal herb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This less-explored plant is being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crop for the mountain agriculture.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n orchard in Himachal Pradesh, India at 2500 m altitude, for two successive growth years. During the first year, all plants remained in juvenile state; in the second year, nearly 65 % plants produced flowers only under 60cm ploughing depth. Among its morphological traits, plant height, collar diameter and aboveground flesh weight were found to be strongly correlated (P 〈 0.01) with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during the first year (r =0.968, 0.925 and 0.973, respectively) and during the second year (r=0.945, 0.928 and 0.775, respectively). Increase in the ploughing dept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1) with all growth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belowground dry weight, marketable portion of the produce.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commercial yield; 16.28 Qt/hec) at depth A was about 2.6 and 4.7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recorded at depths B and C,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clearly justify the importance of deep ploughing and this paper strongly recommends it for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crop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