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69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21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25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对大箐梁子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孢粉分析。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剖面中B/M界线出现于32.6m处,剖面下部出现了C1r.2r-1n极性事件; 本次测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箐梁子组形成于1.256~0.195MaB.P.。孢粉记录反映在此期间该区经历了凉湿(1.256~1.180MaB.P.)—暖干,后期偏潮湿(1.18~0.94MaB.P.)—暖湿(0.94~0.66MaB.P.)—温湿(0.66~0.59MaB.P.)—凉干(0.59~0.40MaB.P.)—干旱(0.400~0.195MaB.P.)的6个气候演变阶段,揭示出5次明显气候转型事件。通过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或相同季风环流系统中其他剖面气候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气候转型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箐梁子剖面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受青藏高原"昆黄运动"阶段性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同时也受该区季风环流的复杂性、特殊的地貌部位等区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The evident effects of the thermal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viciniti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echniqu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effect of the snow depth anomaly over the TP, it is shown that the snow depth anomaly, especially in winter, is one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the winter snow anoma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pring o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nsible heat anomaly over the TP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are studied, too, and two key areas of the sensible heat anomaly over the TP are fou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years with typical droughts or floods in the mid to lower valley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VYR) and North China are investigated in some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not only the intensity of the SAH over the TP, but also the 100-hPa height in a large area influences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above two regions. The effects of the SAH on the onsets of the tropical Asian summer monsoon (TASM) including the SCSSM and the tropical Indian summer monsoon (TISM) are studied as well. It is found that the onset times of both the SCSSM and the TISM are highly dependent upon the lat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AH center.  相似文献   
993.
994.
通过天文调谐确定鹤庆孔时间标尺的基础上,对鹤庆孔碳酸盐含量曲线、深海δ18O曲线和黄土粒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中更新世转型过程中,鹤庆碳酸盐记录早于深海δ18O和黄土粒度记录,由此推测青藏高原隆升在中更新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鹤庆碳酸盐含量曲线与深海δ18O曲线整体上对应较好,推测全球冰体积变化在西南季风演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九江—澎泽一带沙山研究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TL和^14C测年数据及各项环境指标分析,对九江-红光澎泽一带沙册剖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讨论了147kaB.P.至晚冰期的年代地层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同时对沙山在、古湖沼形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区沙山地貌并非新的构造运动所致,属差异侵蚀作用的结果,泥炭层由风积地区沙丘间湖沼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996.
印度洋和印度—亚洲陆块的不均匀的显著加热形成的季风环流极大地影响了 3 0 N~ 3 0 S之间的非洲、印度和亚洲陆块的气候。干燥的东北季风 (北方的冬季 )使印度洋的生物生产力很低 ,向深海动物供应的食物极少。相反 ,潮湿的西南季风 (北方的夏季 )可使底层水上升 ,并具有较高的表层生产力 ,向海底供应的有机颗粒也相应提高。这种季风引起的生产力变化在阿拉伯海最为明显 ,在孟加拉湾也很高 ,这在海岸带彩色扫描仪和SesWIFS采集的卫星影像上清晰可辨。深海底栖有孔虫对供应海底的食物总量和季节性很敏感。我们运用这些生物群来指示季风…  相似文献   
997.
998.
林春育  徐建军 《海洋学报》1991,13(4):489-499
本文选取了1983年4月1日到9月30日的ECMWF的2.5°×2.5°网格点资料,采用了1000、850、500、200hPa等层的范围为30°-160°E,35°S-40°N的u、v、z三个要素,引用了T.Murakami等人的方法,将各要素场消除季节变化趋势后,对所选定的各等压面上季风系统特征区的要素场进行了谱分析,从而得到了1983年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风场和气压场普遍存在着的准40天、准两周和准一周的振荡.在低层850hPa上,经向风40天周期振荡在东亚季风区,位相有从南向北传播的特征,赤道对于南北半球的40天振荡的传播具有陷波现象.纬向风40天振荡的位相传播,西太平洋到南海是向西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为7-10个经度/天;印度到南海是向东传播,其传播速度为5-8个经度/天.而中国南方各特征区降水和其南侧经向风的40天振荡却有很好的位相关系,一般滞后4-8天.  相似文献   
999.
根据FGGE-ⅡB资料,利用有限区域中准Lagrange坐标的扰动动能方程计算了发生在1979年的两个南海季风低压的扰动动能收支。结果表明,南海季风低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扰动动能主要来自气压梯度力在边界作功和扰动动能的水平通量辐合,尤以边界做功制造动能对低压的发展和加强贡献最大。斜压能量转换对低压动能的增加起一定作用,但贡献很小。正压能量转换在低压发生发展阶段主要是损耗扰动动能。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用合成资料讨论了夏季南亚季风系统中期变动过程中200hPa辐散环流的变化,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新事实:(1)南亚季风区到太平洋信风区存在两个主要的辐散中心,它们分别位于菲律宾以东海面和西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前者存在明显的东西振荡过程,它和南亚季风环流的中期变动有密切的联系,后者位置稳定少变,但强度变化明显.(2)对澳大利亚高压起着主要作用的是源自加罗林群岛辐散中心的南支辐散气流,而不是源自南海的辐散流;在源自上述两个辐散中心的南支辐散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在澳大利亚以西海面上还维持一个独立的辐合下沉实体,其强弱变化有明显的准双周振荡过程.(3)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与东亚大陆季风雨带相对应的次级辐散中心,其向南的辐散气流与源自南海到西太平洋向北的辐散气流在东亚大陆的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引导西太平洋副高伸入大陆;一旦这一次级中心消失,副高随即退出大陆.(4)当菲律宾以东海面的辐散中心移到中南半岛,则与加罗林群岛辐散中心之间的辐散气流在南海地区辐合下沉,这时该地区赤道反气旋活跃,表明其动力性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