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113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726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421篇
海洋学   3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20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1.
长江中下游夏季(6—7月)旱涝的东亚环流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车贝雪夫多项式方法分析了东亚西风带(90—150°E,35—55°N)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区(110—170°E,15—35°N)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低阶车氏系数的若干特征,探讨了两区低阶车氏系数与长江中下游6、7月雨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2.
东亚大陆大地震的活动带走向、活动方式、震源主压应力方向、总迁移方向,沿纬度的分布和发震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成因联系。本文从地球自转加速、减速、匀速的变化趋势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证明地球速率变化是东亚大陆地震的基本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13.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热带内外地区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热带外扰动对热地区的影响;(2)热带地区大气了研究;(3)热带对热带外地区的影响。本文内容涉及了有关观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以及数值试验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5.
北镇县地处医巫闾山东侧,地势地形复杂,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无霜期为155~165天,农作物生长期日照充足,热量一茬有余,年平均降雨量为600mm,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但是,北镇县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多年来,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北镇县历年玉米播种面积30万亩左右,占粮食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116.
海洲乡位于康平县的北部,地处内蒙古科尔沁大沙地的南缘。全乡土地面积22万亩,含耕地7.3万亩、风沙地占80%。1963年前,风沙害十分严重。当地农民说:“春季风沙滚滚,夏日热浪袭人,秋天收成无几,农民终年贫田。”自60年代初开始有计划地大面积造林,形成林网大约在70年代,  相似文献   
117.
夏季多年平均及个别年份低层流场的准周期扰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CMWF的1980 ̄1986年多年平均及1980年的低层纬、经向网络点资料对季内振荡方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多年平均及个别年份流场中季内同斯振荡强度的对比特征及其在低伟和中高纬地区的差异。为动力学诊断和理论研究夏季风的年际差异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8.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亚洲地区的大尺度环流突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突变的平均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的爆发一般发生在5月10日前后,大气环流出现一次明显突变──高空南亚高压由10—15°N骤然北跳到15—20°N,南海北部西风转为东风;低空南海北部及附近地区西南风迅速加强并向东扩展,而中纬地区的偏北风也相应加强南压,青藏高原东南部到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温度、湿度梯度大值区;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低压环流。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对流层大气发生急速增暖,大气热源和水汽汇明显增强。在南海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热源亦显著增强,但比风场的突变落后5—10天,而西沙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爆发却比较一致。另外,地形对大气热源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坡的加热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可能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19.
利用改进的九层 P-σ模式和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从 5月 1日到 8月31日共 123天的再分析资料对该年的东亚夏季风进行模拟,发现基本的大气环流形势(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均能模拟出来,但南亚高压模拟偏强,西太平洋副高模拟偏弱。由时间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式对于短期气候模拟(约2个月)效果较好,对于长期积分,则气候飘移较明显;由空间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模拟的较差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中南半岛西北部等地区。降水的模拟是较差的,五、六月份能模拟出雨带的大致移动,七、八月份模拟的降水明显较观测场偏北。由敏感性试验的分析结果发现,嵌套边界条件的改善对于降水的模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0.
2001年和2005年的5月云南分别出现了严重的洪涝和干旱天气。通过分析研究表明,这两年在大尺度环流形势、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以及ENSO背景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2001年5月对流层中层的东亚槽位置偏西且强度偏强,同时南支槽稳定维持且较强,致使冷暖空气易于在云南地区交汇,这可能是在该地区产生较强降水的主要环流形势,而2005年5月东亚槽位置偏东,南支槽较弱,致使云南地区几乎没有水汽来源和缺乏冷暖空气的交汇,这是产生干旱的主要环流形势;同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与云南5月降水也有着较好的关系,2001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早且强度偏强,而2005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晚且强度偏弱,这两年5月的降水差异较大;对水汽分布的分析还表明,2001年5月云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且较常年平均偏大,水汽通量为西南向,且强度较强。而2005年5月云南为水汽辐散区,孟加拉湾的水汽向东进入南海,云南地区非常干燥;从ENSO大背景对其影响的分析可知,2001年5月的洪涝和2005年5月的干旱与这两年的前期海温变化似乎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