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207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553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61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2.
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西北内陆河山区流域的水文循环,对于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值迭代方法,对黑河山区流域平均月蒸发力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区平均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蒸发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降水和气温都是影响蒸发力的一个综合因子。  相似文献   
83.
对云南铝厂一期技改工程总图运输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出几点设计创新和效果。  相似文献   
84.
对广西山区夏凉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 ,提出发展喜凉蔬菜和建立猕猴桃产业 ,是发展山区经济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85.
根据丘陵浅山地区8个测点低空风速实测资料进行风速廓线拟合,求得风速幂指数,将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中的风速模式化,用来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86.
根据丘陵浅山地区8个测点低空风速实测资料进行风速廓线拟合,求得风速幂指数,将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中的风速模式化,用来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87.
浅析山区高等级公路中的边坡工程岩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晏鄂川  王晋等 《地球科学》2001,26(4):347-351
随着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边坡工程岩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卸荷岩体力学的基本观点入手,探讨了边坡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开挖设计理论。研究表明,边坡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完全符合卸荷岩体力学行为,不同于常规的加载岩体行为;边坡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中必须重视水力学因素和卸荷作用的影响,并得到了有意义的表达式;边坡工程岩体的开挖设计应在充分认识其工程力学性状的基础上,针对边坡岩体地质特性,结合已有各类稳定边坡的资料,进行既经济又可靠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8.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9.
通过调查河北省遵化市低山丘陵区油松林、板栗、草地和坡耕地等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地取样取土壤表层0-20cm,结果表明,森林的砍伐以及随后的耕种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并降低了大部分土壤养分。和林地相比,草地、当年开垦的农地、板栗和耕种3年的农地容重分别增加了13.3%,14.2%,27.5%,39.7%。除全磷外,板栗和耕种3年的农地土壤养分有显著下降,和林地相比,板栗有机质减少了60.7%,全氮减少了35.6%,全钾减少了21.3%,速效钾减少了57%;耕种3年的农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则分别减少了62.9%,52.6%,31%和60%。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板栗和耕种3年的农地土壤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90.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几年来王家沟流域不同种类和不同年份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特征 ,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支持下 ,利用基于土壤侵蚀条件下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 ,从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膜覆盖、施肥、梯田等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 (大气降水 )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