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通过塔中1井和满西1井两个钻孔的孢粉特征.划分出7个组合带.上新世晚期.塔克拉玛干大部为草原和荒漠平原,河流沿岸生长着以榆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第四纪以来气候干旱.北部以荒漠为主;南部以荒漠草原为主,平原河谷广泛分布着以扬、柳、榆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根据古植被可以看出,上新古世有面积不大的沙漠出现,到第四纪北部沙漠发育,南部具阶段性发育.  相似文献   
83.
本文研究了产于滇西腾冲上新世芒棒组一种被子植物叶型化石垂丝紫荆(比较种)Cercis cf.racemosa Oliv.,归于豆科紫荆属。揭示了该种叶表皮构造特征: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有相同类型的毛基,毛基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该化石表皮微细构造的分析为恢复腾冲上新世古环境提供了古植物证据。  相似文献   
84.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 14 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 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孔底进入到4. 2 Ma的Gilbert负极性时。以岩性组合、26 Al/10 Be、AMS 14 C年代学为基础,结合测井沉积〖JP2〗相分析,判断钻孔上新世晚期地层底界位于319. 60 m,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底界分别位于214. 80 m、〖JP〗70. 60 m、59. 25 m。在上新世约4. 2~3. 5 Ma发育了6期明显的冲洪积扇的快速沉积过程,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曲流河沉积体系为主,中更新世以湖沼沉积为主,夹分支河道沉积,沉积厚度相对较薄,晚更新世以分支河道- 湖沼沉积为主,其顶部末次盛冰期浊黄橙色硬质黏土发育。钻孔包含了3个沉积速率较高(>150 m/Ma)的时期,分别为3. 58~3. 33 Ma、1. 945~1. 778 Ma和0. 126~0. 010 Ma,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及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构造活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揭示了华北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一定响应。  相似文献   
85.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3/C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3/C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相似文献   
86.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我们基于挪威地球系统模型(NorESM-L)探讨了印尼海道收缩及巴拿马海道的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加强了北太平洋的经向梯度,进一步导致夏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北部降低,东亚南部升高;降水在长江流域至中国东海一线显著增加,但在东亚南部至西南部显著减少。冬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大陆地区升高,降水减少。上述变化主要由印尼海道的收缩导致,除冬季温度外,巴拿马海道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较弱。此外,结合定性的记录-模拟对比,我们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亚气候在中上新世的转型,但不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7.
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亚上新世洛雷托盆地构造与加利福尼亚湾的演化P.J.Umhoefer等洛雷托盆地滨岸部分位于南下加利福尼亚州洛雷托正北的加利福尼亚湾沿岸,面积15×50km。在盆地南部,上上新统沉积岩覆于中新统火山岩之上。这些沉积物沿着盆地西南边缘洛...  相似文献   
88.
上新世晚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积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9.
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与成盐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下限位于Ⅲ/Ⅱ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M/G界面。中更新世底界位于Ⅵ/Ⅴ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B/M界面。晚更新世底界位于Ⅷ/Ⅶ孢粉带之间,铀系测年为距今15—17万年。  相似文献   
90.
索尔库里盆地中-上新世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索尔库里盆地的索尔库里达板及茫崖剖面进行了地层学研究,分析了地层的沉积序列,总结了其砂质中粒角砾岩-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的地层结构韵律性特征,地层剖面中有两个完整的韵律组合,其上被一厚达66m的巨砾岩覆盖,结合所产化石,其时代为中-上新世,粒度的截然变化反映了物源区与沉积区高差的变化,沉积序列的结构特征反映了其沉积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4次明显的变化,推测物源区的青藏高原北部发生了多期隆升事件,分析认为中新世较早时期已有一定程度的降升,经过较长时间的风化剥蚀,于中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较为强烈的隆升,而最后造成现今宏伟的地貌特征和隆升事件发生了上新世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