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前言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数字地震台网已经成为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主流。长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主要布设于东起三斗坪坝址 ,西至巴东县所属的楠木园之间库首段两岸进深 1 0~ 2 0 km狭长地带。三峡水库为典型的河谷型水库 ,它穿越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时代的地层 ,地质构造环境较为复杂。当地采石场大部分地处灰岩地区 ,地表岩石完整性较好 ,因此 ,地壳浅层对高频成分吸收较少 ,使地震和爆破的记录波形极为相似 ,增加了识别爆破记录的难度。通过大量数字遥测台记录地震和爆破波形资料的对比分析 ,找出了地震和爆破记…  相似文献   
2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三峡地区Ms≥4.7级地震的建模,模型检验和精度分析,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小区域地震预报的可行性。并就建立地震灰色预报模型的有关问题,提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3.
中坝和中堡岛遗址文化堆积的持久连续性在长江三峡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它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址文化堆积由最初发育在河流宽谷区山前古冲积扇体或山前台地上,到逐渐发展演变为堆积在"河中岛"或"江中岛"上,特殊的地貌和沉积条件是促成这两处遗址文化层连续不间断发育的自然基础.长期的盐业、种植业以及渔捞作业是人类活动不间断发生于此的内在驱动力,并构成文化堆积连续发生的人类活动因素."中坝人"和"中堡岛人"资源环境感知的形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与自然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遗址中文化层间所夹洪水淤砂层以及文化层中所含洪水沉积物,非但没有阻碍或中断两处遗址人类活动的连续性,反而成为促进或稳固文化堆积体持续成长的重要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24.
25.
通过对三峡地区小台网地震观测和资料研究,认识到该区弹性波地动位移振幅随震中距增加而衰减的变化偏大,地震数字记录的S波波谱分析表明其拐角频率高达21.9Hz,功率谱极大区在0.5~26Hz间,该地区的地震烈度、震中烈度和等震线长轴长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上述现象属于极浅源地震波的近场地表效应。研究这些效应特点,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防震、抗震依据  相似文献   
26.
长江三峡工程区微震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文涛  杨清源 《地震地质》1996,18(2):161-168
通过长江三峡库首区沿江段、盐关和仙女山断裂带3个小孔径台网近3年的地震强化观测,发现该地区同时存在着天然地震和矿山地震。其中黄陵背斜轴部结晶花岗岩体内没有观测到极微震活动;西缘秭归香溪至龙马溪一带存在着百余次微震,最高震级为ML2.5级盐关地震,与这一带的矿山开采有关;东缘宜昌石门附近也分布有数次微震;在黄陵背斜外围区域分布着若干3~4级(ML)弱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弱活动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7.
周小刚  邓北胜  熊廷南 《气象》1997,23(5):26-29
利用三峡地区东部6个站1961-1994年10月-1月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500hPa环流形势呈“大U”型的条件下,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的前期指标,并用1995年资料进行检验,1996年资料进行试报。结果表明可根据500hPa天气图上小槽位置,孟加拉湾槽位置及地面天气图上锋面位置3个指标的组合并结合其它消空条件能较好地预报“大U”型环流形势下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28.
谯季蓉 《气象》1997,23(5):30-33
利用1961-1994年地面,500hPa天气图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一脊一槽环流型与长江三峡地共枯水期区域性强降水的关系。分析了与强降消关的暖高脊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了逐日反查,概括出区域性强降水的预报指标。用1995年天气图和降水资料进行检验,在1996年10-11月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该预报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domestic refuse in the Three-Gorges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heavy metals in the various compartments of an incineration system: leachate pool, fly ash and residue.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leachate pool heavy metals should not be neglectable since about 30% of Pb and 10% of Cr are leached here; in the incineration system, above 74% of Cr, As and Pb exists in residue; above 96% of Hg exists in fly ash and the contents of Cd in fly ash are close to those of residue.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inciner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inciner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30.
利用InSAR技术获取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利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使用38幅1992~2000年间三峡地区的ERS卫星SAR图像,并利用USGS的低精度DEM,得到了该地区的DEM,与GPS高程结果对比的差值为15~128m。干涉结果表明,基线小于200m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具有较好的相干性;基线大于200m、在晚春和夏季观测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容易出现失相关,而几乎所有重复轨道的SAR图像对在进行配准时都不相关。为了进一步获得三峡地区较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在该地区建立了角反射器,为研究和监测三峡地质灾害与地壳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