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拉开了新时代政府改革的帷幕。改革中最主要的策略是应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电子政务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在新阶段,电子政务要得到较大发展,就不能忽视时代动力对它的影响。在认识电子政务内涵的基础上,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力的组成,并借助绘制系统图看清楚电子政务背后的动态性复杂关联。系统结构图显示,中国电子政务的动力要素既包括外在动力要素(即软、硬件设施),也包括内在动力要素(即分别来自各阶层间关系及生产力发展的结构性冲突),并且该结构图中还隐含着一个舍本逐末的环路。强化外在动力,解决结构性冲突以及缩短时间滞延是加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动力的根本解。  相似文献   
72.
针对新疆地震多、地域广、台站数量多的特点,结合新疆地震台网地震编目现状和JOPENS6.0系统的远程波形调用功能,提出以有人值守台为核心均衡考虑工作量、便于运行维护和明确编目职责的原则划分子台网进行编目工作,并研究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有人值守台站进行编目工作时,在带宽越宽的行业网内,操作流程越流畅;按照制定的子台网编目原则,编目效率得到提高。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应用到大震应急时地震序列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73.
海洋空间规划是重要的海洋空间管理工具,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海洋空间规划及其体系的基本认知,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空间治理需求,提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着力点和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组织关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间发展与资源环境管制的基础性机制集合;其构建应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海洋空间治理需求,体现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意志和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以总结多样化实践、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和统一技术体系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4.
王鹏飞 《地理研究》2005,24(3):453-463
运用政治生态学(politicalecology)的基本观点,以北京市农村地区为对象,在对平原、丘陵、山区4个不同类型村庄多年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在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影响下北京郊区农村的组织形态、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研究揭示,1979以来北京农村政治改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其他的农村地区不同,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使北京农村生态环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恶化-改善的波动性过程;根据长期研究,政体改革、政策变化在总体上起到了抑制生态恶化、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空间规划应该具有协调和整合空间发展的功能,而不仅仅是部门性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应该关注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增长;应该关注不同利益人之间共识的形成,而不是简单地分析一定地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和先后顺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空间规划实践的一些新动向: a) 重新分配空间规划的权利和职能; b)注重全纳性的参与; c) 重视空间规划的协调与整合; d)强化空间规划的环境维度; e)增强空间规划的灵活性。基于此对我国的空间规划实践得到几点启示: a)空间发展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相结合; b)形成适合于我国的规划参与机制; c)在增强规划约束性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d)强化区域层次的空间规划; e)突出空间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76.
China’s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has resulted in many changes in its urban structure and society and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a quasi-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activity-travel behavior.This paper draws upon data from an activity diary survey conducted in Beijing in 2007.The survey sample comprised 652 residents living in Danwei(work unit),commodity housing,and affordable housing neighborhoods.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space-time path and statistical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s of daily travel and leisure time,it was found that both residential spatial factors and socio-demographics influence residents’ daily behaviors.The findings show that Danwei residents have less daily travel time than those who live in commodity housing,but people living in affordable housing endure the longest travel time.Daily leisure time is associated more with individual attributes.We argue that although China’s transition is currently gradual,the Danwei system may continue to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daily life,and it might provide a valuable model for neighborhood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77.
高职声乐教学多年沿袭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造成高职学生不能较好胜任基层音乐教育工作。高职声乐教学应以培养合格基础音乐人才为目标,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78.
黎华  张晓盼  龚珍 《测绘通报》2017,(4):145-148
Java语言的独特优势促使其在GIS专业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GIS专业教学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汉理工大学GIS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总体的改革思路,并从教学、实践、考核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和内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能推动GIS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GIS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教学改革模式对兄弟院校的GIS专业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教学实践能起到相应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9.
王志勇 《测绘通报》2017,(3):137-140
针对“微波遥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探索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辅助的教学改革。分析了开源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优缺点,介绍了微波遥感中常用的开源软件及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开源软件辅助下的“微波遥感”实践教学项目,建立了标准实验数据集,编写了实验指导材料,并通过百度云盘等方式实现了网络共享。通过教学改革,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微波遥感数据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80.
《Urban geography》2013,34(8):1018-1038
Working-poor women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their quest for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Although welfare reform promises jobs, women do not have equal access to necessary services,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With the 2010 reauthorization of TANF (Temporary Asssistance for Needy Women),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that uses qualitative individual-level data to evaluate whether public transportation will serve working-poor single mothers in this quest for self-sufficiency. Using ethnography, travel diaries, and a GIS for a sample of women in the process of leaving welfare in Knoxville, Tennessee, travel behavior is examin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they rarely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ways these women move around in a sprawling, medium-sized city reinforces and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extensive social networks working-poor mothers rely on. These women create communities of spatial necessity, bartering for basic needs to overcome transportation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