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2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923篇
测绘学   2949篇
大气科学   628篇
地球物理   1134篇
地质学   2019篇
海洋学   591篇
天文学   232篇
综合类   595篇
自然地理   110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554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uroshio axis south of Kyushu, which meanders almost sinusoidally, are clarified in relation to the large meander of the Kuroshio by analyzing water temperature data during 1961–95 and sea level during 1984–95. The shape of the Kuroshio axis south of Kyushu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amplitude of meander. The small amplitude category occupies more than a half of the large-meander (LM) period, while the medium amplitude category takes up more than a half of the non-large-meander (NLM) period. Therefore, the amplitude and, in turn, the curvature of the Kuroshio axis is smaller on average during the LM period than the NLM period. The mean Kuroshio axis during the LM period is located farther north at every longitude south of Kyushu than during the NLM period, with a slight difference west of the Tokara Islands and a large difference to the east. A northward shift of the Kuroshio axis in particular east of the Tokara Islands induces small amplitude and curvature of the meandering shape during the LM period. During the NLM period, the meandering shape and position south of Kyushu change little with Kuroshio volume transport. In the LM formation stage, the variation of the Kuroshio axis is small west of the Tokara Islands but large to the east due to a small meander of the Kuroshio. In the LM decay stage, the Kuroshio meanders greatly south of Kyushu and is located stably near the coast southeast of Kyushu.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2.
结合国内外海岸线分形研究进展 ,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 ,系统地探讨了不同比例尺地图上海岸线长度与分维的变化及其规律。指出海岸线长度与地图比例尺之间存在有 lg L =algk b的基本关系 ;其次 ,对于同一条海岸线来说 ,使用量规法和网格法计算所得分维结果是不同的 ,使用量规法的计算结果大于使用网格法的计算结果 ;再者 ,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上 ,同一海岸线的分维是不同的 ,随着地图比例尺的逐渐变小 ,海岸线分维相应地逐渐变小 ,且在不同比例尺间使用量规法计算所得海岸线分维结果的差值大于使用网格法计算所得海岸线分维结果的差值  相似文献   
43.
顾燕  张鹰 《海洋技术学报》2004,23(2):103-106
海岸带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带,海岸带专题地图能够详细表示出海岸带的特性。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岸图的需求日益增加。从地图的数学要素出发,提出目前海岸图绘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地图学、海洋学、遥感地学的角度,对地图投影的选择、坐标系转换、比例尺对海岸图编绘的影响及控制点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4.
The topographic effect of the Izu Ridge o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NPIW) south of Japan has been studied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btained by the Seisui-Maru of Mie University (Mie Univ. data) and those compiled by Japan Oceanographic Data Center (JODC data). Both data sets show that water of salinity less than 34.1 psu on potential density () surface of 26.8 is confined to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Izu Ridge, while water of salinity less than 34.2 psu is confined to the southern area over the Izu Ridge at a depth greater than 2000 m and to the southeastern area in the Shikoku Basin. It is also shown by T-S analysis of Mie Univ. data over the Izu Ridge that water of salinity less than 34.2 psu dominates south of 30°N, where the depth of the Izu Ridge is deeper than 2000 m and NPIW can intrude westward over the Izu Ridge. JODC data reveal that relatively larg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salinity on surface of 26.7, 26.8 and 26.9 are detected along the mean current path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Kuroshio Extension. Almost all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are less than 0.05 psu in other area with the NPIW, which shows that the time variation in the salinity can be neglected. This observation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topographic effect of the Izu Ridge o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NPIW, which is formed east of 145°E by the mixing of the Kuroshio water and the Oyashio water, is prominent north of 30°N with a depth shallower than 2000 m.  相似文献   
45.
在分析当前现有的网络地图发布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了目前大多数GIS厂商都使用的网络地图发布技术——栅格图像,为了克服该技术存在的交互能力弱的问题,引入ASP.NET服务器组件技术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Web发布。重点介绍了ASP.NET服务器端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基于ASP.NET服务器端组件的网络地图发布技术的体系结构,并提供了其原型系统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46.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发育了  相似文献   
47.
激光雷达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近十年来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测量手段。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以及美国地质学会(AASG)已经开始讨论建设全美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数据库。我国正处于东部城市化、土地利用巨变、西部无图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地方、企业生产单位迫切需要现实性强、精确度高、比例尺大的地形数据产品。满足这些要求的主要途径是采用激光雷达这一先进的测绘技术。我们建议国家、地方与企业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努力建设我国的激光雷达基础数据库。本文通过Stoker等(2008)介绍的第二届全美激光雷达战略研讨会上论述的激光雷达技术特点、激光雷达数据的科学需求与应用以及商业化运作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激光雷达发展趋势、测绘数据需求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等科学问题,简析激光雷达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全面、现势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是一个国家摸清其土地资源家底,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本文从数据源、处理手段与采用的技术方法对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的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基于图件更新技术流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对图件更新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分类总结,继而提出了一套集RS/GIS/GPS技术于一体的图件更新技术方法与流程;同时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CASM Im-ageInfo,将整个作业流程一体化,构建了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实用和可操作性强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软件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49.
电子地图在走向产业化、实用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到电子地图的显示所产生的问题不能被忽视。目前,对电子地图显示缺少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从理论、技术和实际应用层面相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在分析基础电子地图显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地图制图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基础电子地图的显示特点,提出了基础电子地图显示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针对基础电子地图自适应变焦显示、可视化表达以及显示风格转换系统的研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50.
高精度的数字地图是正确匹配车辆位置的基础。详细分析了地图数据的地理误差和拓扑误差的误差形式,路网数据模型的常见误差因素和改进策略,最后介绍了不同地图匹配算法对地图质量的敏感性和可行性。根据可能出现的误差对现有数字地图和匹配算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原有数字地图带来的不精确缺陷。跑车实验证明,考虑了数字地图误差影响的匹配算法可以明显提高定位精度,减小车辆定位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