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测绘学   282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494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使用1998年美国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源、汇特征。青藏高原对于纬向风的低频波来说,有时是低频振荡的源区,有时是汇区。通过计算低频涡度的通量散度,进一步研究了低频涡源、涡汇特征。青藏高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低频涡源、涡汇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传播特征也不尽相同,青藏高原上空100hPa低频涡源、涡汇受到了南亚高压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2.
几种Q矢量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 1 991 - 0 7- 0 5T2 0— 0 6T2 0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实况资料 ,结合地面降水分布 ,从定性 (矢量场 ,即 Q)、定量 (散度场 ,即 2 · Q)的角度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准地转 Q矢量、半地转 Q矢量、非地转 Q矢量及湿 Q矢量的诊断特性。结果表明 :半地转 Q矢量诊断能力优越于准地转 Q矢量。非地转 Q矢量、湿 Q矢量诊断能力明显优越于准地转 Q矢量、半地转 Q矢量。准地转 Q矢量诊断能力最差 ;从定性的角度分析 ,非地转 Q矢量与湿 Q矢量诊断能力相差不大。但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湿 Q矢量的诊断能力大于其他 Q矢量 ;70 0 h Pa高度上各 Q矢量的矢量、散度辐合区较其在 850 h Pa和 50 0 h Pa上对降水反映更好 ,尤其是70 0 h Pa湿 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降水区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3.
剪切带倾角尺度律与局部化启动跳跃稳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王学滨  潘一山 《岩土力学》2002,23(4):446-449
研究了剪切带倾角是如何依赖于岩样高度以及剪切带的不稳定性。建立了准脆性材料试件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模型,得到了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的解析解,且与实验结果比较相符。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倾角随着试件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值。笔者还对剪应变局部化启动、跳跃和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解释了实验所观测到的剪切带跳跃现象和砂岩岩样应变局部化较煤样滞后的原因。剪应变局部化是否发生跳跃,关键取决于全程应力-应变曲线软化段是否存在拐点。对于没有拐点的情形,宏观剪切带图案不跳跃。局部化是导致准脆性材料试件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松辽盆地深部反射地震探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问题所取得的基本成果,说明了在松辽盆地内所进行的两次深反射地震探查,包括位置、科学目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和基本结果,利用延长排列所得到的约42km长共炮点资料,求出松辽盆地地壳平均速度约为6.197km/s。通过初步解释,认为在上部地壳存在多组低角度断裂、中下部地壳构造具有更为复杂的震相、Moho震相比较清晰,多处出现与Moho震相斜交的震相。  相似文献   
85.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6.
储层岩石表面接触角的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指出,储层岩石表面粗糙,非均质性及高的能量,使我们难以用接触角来量度它的润湿性质,由于储层岩石孔隙结构不符合毛管束模型,使得Laplace公式仅在表现接触角趋于2度或180度时可用于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储层岩石的孔径分布,好在由于储层岩石表面粗糙使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一极端情况。  相似文献   
87.
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吕筱英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96,20(1):90-100
本文对不同路径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发现高空大值位涡空气的下伸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初生气旋逐渐向强位涡区移近并形成上下位涡区相接的形势。使气旋迅速发展。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有密切关系。发展中的气旋明显地向着急流左侧的辐散区移动。急流的突然加强及高空强风动量的不断下传,构成了下层的强风带及上下一致的急流结构。能量学研究指出在气旋发展前气旋内散度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突然增强。散度风动能在爆发气旋发展时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88.
Therelationshipsbetwenearthquakesandpositionsofthesunandmoon(Ⅱ)——Some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theaftershocksequencesofstronge...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AutoCAD填充图案ANSI37的巧用,来完成任意图幅、任意转角的高精度坐标方格网的绘制,同时完成网格线的标注,内图廓、外图廓及图签的绘制,为机助制图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快速绘制坐标方格网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0.
吉林省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锋  田雨斌  周宪明  杨志东 《气象》1995,21(10):43-46
作者对1993年8月12日发生在吉林省境内的一次龙卷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出现龙卷风之前和形成初期,地面风场,高空环流形势,Q↑→矢量散度,对流稳定度和能量场诸方面都有表现,可提供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