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29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会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SAR)信号产生相位延迟,进而影响生成DEM的精度,特别是对L和P等长波段信号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针对不同TEC分布模式的电离层开展研究,构建了电离层对星载In SAR测高精度的影响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对于特定波长的In SAR信号,不同TEC分布模式对In SAR测高精度的影响不同:TEC均匀分布的电离层模型对In SAR测高精度的影响较小,并可通过相位解缠、基线估计等环节进行很好的补偿;而TEC不均匀分布的电离层模型对In SAR精度的影响较大,仅靠相位解缠等过程不能较好地消除,必须通过向干涉图中加入电离层影响模型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62.
大同盆地是汾渭盆地北端一个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地下水开采是该区域地面沉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在空间和时间的相关性却鲜有研究。为了掌握该地区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该文基于Envisat ASAR数据,利用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 SAR技术对大同盆地地面沉降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研究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位漏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定量分析2处地下水位波动与地表形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大同盆地水源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地下水位漏斗都存在地面沉降。该研究成果对指导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及控制地面沉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project developers have long complained about the complexities of project-specific baseline setting and the vagaries of additionality determination. In response to this, the CDM Executive Board took bold steps toward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DM methodologies, culminating in the approval of 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in November 2011. The guidelines specify a performance standard stringency level for both baseline and additionality of 80% for several priority sectors and 90% for all other sectors. However, an analysis of 14 large-scale CDM methodologies that use performance standard approaches challenges this top-down approach to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 design. An appropriate performance standard stringency level strongly depends on sector and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 single stringency level for baseline and additionality determination is appropriate only for greenfield projects, but not for retrofit ones. Overly simple, highly aggregated performance standards are unlikely to ensure high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and difficult questions regarding stringency and updating frequency will eventually have to be addressed on a rather disaggregated level. A careful balance between data requirements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is essential because the heavy data requirements of the existing performance standard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the key barrier to their actual implementation.

Policy relevance

CDM regulators have been pushed by many stakeholders to standardize baseline setting and eliminate project-specific additionality determination. At first glance, performance standards seem to provide the perfect solution for both tasks. However, a one-size-fits-all political decision – e.g. the average of the top 20% performers as enshrined in the Marrakech Accords – is inappropriate. Substantial disaggregation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is required both technolog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in order to limit over- and under-crediting and close loopholes for non-additional projects. As a lack of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has been and will be a key bottlene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data collection will be indispensable, but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Empirically driven, 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s of performance standard stringency levels must be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future work on standardized methodologies, and should not be sidelined by perceived needs of policy makers to take bold decisions under time pressures.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基线解算时分别使用广播星历、快速星历和精密星历时解算结果的影响.对于长基线来讲,使用快速星历和精密星历可以有效提高解算精度,对于短基线,使用广播星历可以保证基线解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65.
一种快速获取GPS控制网精确WGS-84坐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固良  曾凡河 《北京测绘》2006,(3):44-46,25
详细介绍了一种快速求取GPS控制网的精确WGS-84坐标的方法。首先选择三个天空通视条件较好、分布合理的控制网点,与附近的IGS跟踪站进行长基线相对定位或者直接进行静态精密单点定位,求得三点精确的WGS-84坐标,然后将这三个点作为已知点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可求得控制网其它点精确的WGS-84坐标,这样求得网点的WGS-84坐标具有厘米级精度。  相似文献   
66.
67.
GPS基线解算就是利用GPS观测值,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测站间的基线向量值。基线解算是GPS网平差的基础和关键,基线解算精度直接关系着GPS网的精度,所以,基线解算精度统计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Excel中大量的公式函数可以应用选择,主要用来进行有繁重计算任务的预算、财务、数据处理等工作,借助于Excel的数据筛选和条件格式功能,可以方便、高效、准确无误地进行GPS精度统计,这在GPS广泛大量使用的今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8.
根据对基线数据的特点分析,运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对GPS控制网图形应用程序进行了类设计,包括类层次划分、各类的数据成员及其函数的设计。基于类开发的GPS控制网图形应用程序,实现了对基线数据及其操作的封装,有利于程序对基线数据的处理。同时,利用父类与子类间数据成员、成员函数的继承关系,可以优化GPS控制网图形应用程序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69.
轨道误差对InSAR 数据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参数是InSAR 数据处理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从最初的图像配准到最后的高程值或形变值图像生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含有误差的轨道参数造成基线误差以残差条纹的形式存在于干涉图中.完全去除残差条纹要求轨道绝对精度低于1mm,目前的定轨精度远不能满足要求.这里推导了轨道误差和残差干涉条纹的关系,分析了轨道误差对高程值和形变值影响的特点,提出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残差干涉条纹,并以巴姆地区的 ENVISAT 数据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0.
李金生 《江苏测绘》2012,(5):33-34,37
GPS网布设过程中,如果测区面积较大、网形复杂,则经常需要计算各点的设站次数与各点相关的基线数目以便进行GPS网的图形设计和精度估算。而基线边数、观测时段数与接收机数量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一般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