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1篇
  免费   1638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测绘学   4560篇
大气科学   976篇
地球物理   2398篇
地质学   2635篇
海洋学   908篇
天文学   596篇
综合类   1202篇
自然地理   769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55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573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519篇
  2018年   390篇
  2017年   416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478篇
  2014年   761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720篇
  2011年   651篇
  2010年   621篇
  2009年   639篇
  2008年   663篇
  2007年   587篇
  2006年   500篇
  2005年   513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401篇
  2002年   376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ased on a series of cyclic triaxial tests, the effect of cyclic frequency on the undrained behaviors of undisturbed marine clay is investigated. For a given dynamic stress ratio, the accumulated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dynamic strain increase with the number of cycles. There exists a threshold value for beth the accumulated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dynamic strain, below which the effect of cyclic frequency is very small, but above which the accumulated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dynamic strain increase intensely with the decrease of cyclic frequency for a given number of cycles. The dynamic strengt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ic frequency, whereas the effect of cyclic frequency on it gradually diminishes to zero when the number of cycles is large enough, and the dynamic strength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tend to the same limiting minimum dynamic strength.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frequency effect on the undrained soil behaviors are beth the creep effect induced by the loading rate and the decrease of sample effective confining pressure caused by the accumulated pore water pressure.  相似文献   
32.
周利  相建海  郑严 《海洋与湖沼》2002,33(6):648-656
比较了 1 985— 1 998年间由同一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catilis)种群在实验室内历年产生并收存的休眠卵的孵化效果 ,并初步探讨了胚胎“激活”处理对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休眠卵的收存年度或时间对其在一定孵育期内的总孵化率 (THR)和日孵化率 (DHR)有极显著影响 (x2 检验 ,p<0 .0 0 1 ) ,但THR和DHR与储存时间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而是呈极大波动。同时发现“激活”作用具有促使孵化高峰提前到来、增强孵化同步性的双重功效 ,从而可明显缩短孵育时间 ,提高孵化速率。但“激活”前后多数卵样的总孵化率无显著变化 (p >0 .0 5 )。详细讨论了可能导致孵化率波动的多种因素 ,例如遗传变异、培养历史、储存及孵化的环境条件等。  相似文献   
33.
应用戊二醛、锇酸固定,环氧树脂包埋,醋酸双氧铀-柠檬酸铅制作切片,以透射电镜观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壳孢子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壳孢子外包被一层薄的细胞壁,中央为一个由同心片层结构的类囊体膜构成的轴生星状色素体,色素体中有一个无淀粉鞘包被的蛋白核,类囊体膜上附有嗜锇性的质体小球.壳孢子细胞核位于色素体的一侧,呈不规则的长圆形,核仁偏于核的一侧.在胞质中分布有线粒体、红藻淀粉、液泡等细胞器.与放散前的成熟壳孢子囊枝细胞超微结构比较,成熟壳孢子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有细胞壁变薄,色素体结构松散甚至退化,蛋白核分裂,液泡数量增多而红藻淀粉数量减少等,这些变化反映了成熟壳孢子基本细胞特征,同时反映了在壳孢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下降、光照时间缩短和光照强度减弱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34.
以相应引物对日本和底栖短桨蟹的线粒体 DNA1 2 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分析比较了 2种间序列差异。结果表明 :日本 1 2 S r RNA基因片段长度为 41 4 bp,底栖短桨蟹为 41 5bp,2种的 A,T,G,C含量分别为 1 51 bp(36.47% ) ,1 53bp(36.96% ) ,43bp(1 0 .39% ) ,67bp(1 6.1 8% )和 1 50 bp(36.1 4 % ) ,1 55bp(37.35% ) ,44bp(1 0 .60 % ) ,66bp(1 5.90 % )。 2种间共出现了 3个碱基的缺失 /插入和 38bp的序列差异 ,其碱基转换与碱基颠换比约为 2 .1 7。  相似文献   
35.
多波束数据的海底数字地形模型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大批量多格式原始多波束数据的DTM构建方法,以满足大区域、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制图的需要。在多种格式原始多波束数据接口和系统内部标准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文件、数据种类和数据运算量的有效组织管理,实施边读入、边权重配赋的网格插值,分析了高斯、指数和距离平方反比权重函数的适用性,及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实用性。在权重配赋网格插值基础上,提出分形fBM和张力样条配合使用的方程式插值方法,保证DTM数据的有效外延和地形分辨。整套算法效率高,并能有效保证DTM的精度,对存储在外部介质的数据遍历一次即可完成网格插值。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东部,孤立的无震洋脊,比大洋盆地高出了2500m.沉积序列由中始新世的有孔虫一超微化石软泥与晚始新世的超微化石软泥组成,其上为渐新世的台硅藻超微化石软泥与超微化石软泥.  相似文献   
37.
在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对比中,有关的几条界限,本文建议如后。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作为本区海相第四系的下界,其位置大致在古地磁Olduvai亚时的下界,时间约为距今1.9Ma。在南中国海、东海及沿岸地区,发现了以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物事件,如Pulleniatina finalis的初现位,Globigerinoides obliquus和Globoquadrina altispira的灭绝位,以及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loculata壳体旋向的变化。此界限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是相当稳定的。在陆相地层中,以泥河湾组为代表,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晚维拉方动物群)所在地层的底界,其古地磁位置为Olduvai亚时的底界。以此作为陆相第四系的下界,与上述海相第四系底界一致。 以古地磁布容/松山界线作为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界限,其年代为0.73MaB.P.。中国中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周口店组,其底界恰为布容/松山的转换面,北京猿人的年代为0.60—0.23MaB.P.。在洛川黄土剖面上,布容/松山界线为古土壤S_7的底界。雷琼地区中更新统下部的北海组的底界也是布容/松山界线,所产的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0.687—0.733MaB.P.。在黄海,布容/松山界线是第Ⅶ海侵层的顶界。通过岩石地层标志,以及动物群、古人  相似文献   
38.
大地测量中数值逼近模型可分为两类:函数模型与统计模型,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函数模型逼近一般求定逼近场的系统性或某种规律性趋势。统计模型逼近的主要特点是计算灵活,尤其对稳态随机过程的逼近效果较好。试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利用函数模型逼近的规律性和统计模型逼近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待求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并通过实际算例证明将两者结合起来可有效改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39.
研究并建立采自胶州湾的11株大小存在差异的新月细柱藻单克隆培养体系。对其核编码的SSU rDNA基因和叶绿体编码的rbcL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11株C.closterium的SSU rDNA基因和rbcL基因存在很大的序列变异。依据rhcL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残基变异则明显小于核苷酸变异。分别通过两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将11株C.closterium分成相同的6个分支(clade)。通过SSU rDNA基因构建的NJ树将所有的细柱藻聚为一支。SSU rDNA基因NJ树将细柱藻分为2个明显的支系(lineage):支系Ⅰ由12株C.closterium组成,包括本实验分离到的全部11株C.closterium,该支系中部分节点没有得到较高的支持率(〈50%);支系Ⅱ包括2株C.closterium和1株C.fusiformis。在rbcL基因NJ树中细柱藻也形成2个支系,11株C.closterium组成1个支系,系统树中每个节点均得到很高的支持率(〉70%)。统计分析表明,支系Ⅰ中株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其它微藻种的种内变异程度,差异极显著(P〈0.01)。上述分析结果证实C.closterium实际上是1个种复合体(species complex),可以被细分为若干个种。  相似文献   
40.
3种鲍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引自日本的盘鲍 (H aliotisdiscusdiscus)、皱纹盘鲍 (H.discushannai)和大鲍 (H.gi-gantiea) 3个自然群体的线粒体 DNA 1 6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分析了 52 8bp的碱基序列 ,结果显示 :3种鲍的基因序列中 A+T含量为 56.74%~ 57.1 2 %。 3个自然群体间碱基片段序列差异不显著 ,盘鲍与皱纹盘鲍、大鲍彼此均仅有 1处核苷酸检测到变异 ,皆为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99.81 % ;皱纹盘鲍与大鲍有 2处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 99.61 %。 1 6Sr RNA基因在鲍属内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