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01.
基于D-InSAR技术的伊朗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伊朗巴姆地区为例,对伊朗巴姆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进行了差分干涉测量,得到了垂直向的同震三维形变场,并运用GIS三维分析技术对形变场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在巴姆城市的东侧造成了较大形变,在西侧也产生了微量形变。巴姆城市北部地块沉降,南部地块隆起。同时在巴姆城市南部可明显看到地震造成的断层。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C波段的SAR数据的D-InSAR技术在干燥地区监测地表形变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对产生去相关效应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对于干燥少植被的地区干涉效果较好。并指出,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提高雷达干涉测量的精度并降低观测成本,同时将该技术与GPS、GIS等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研究形变机理,这将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产生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星载SAR干涉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SAR、InSAR、D-InSAR的发展概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InSAR、D-InSAR技术的最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基线SAR干涉技术、极化干涉技术、大气效应的削弱、永久散射体方法、InSAR与LIDAR和GPS等数据源的融合技术,以及InSAR并行算法等。详细论述InSAR、D-InSAR技术在地球科学及气象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对InSAR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3.
GPS/VLBI/SLR/InSAR组合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详细探讨了InSAR技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讨论了InSAR与GPS等其它空间技术组合的可能性。提出了GPS/VLBI/SLR/InSAR组合的新设想,并详细讨论了该方法在地球动力学、现代地壳运动、地球体积和形状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在具体组合应用中,针对地壳不同形变特征给出了3种不同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4.
105.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只能得到地震区域在雷达视线方向的形变量,即竖直、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形变在雷达视线方向的投影,而在研究地震时一维形变量不能满足需求和D-InSAR技术对南北向极不敏感的问题,利用多孔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监测南北向形变量中的优势与D-InSAR技术在监测垂直方向的形变量中的优势相结合,并用形变图方差法对这两项技术进行定权,建立了伊朗巴姆地区的三维形变场。  相似文献   
106.
深部开采有着地表沉陷时间长、范围大,地表测点难以长时间保存的特点,目前我国几乎没有深部开采的正规观测站。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D-In SAR技术获取了徐州矿区张小楼千米深部开采地表沉降数据,通过将监测结果与地表水准测量进行对比,证明了D-In SAR结果的正确性,并结合测点缺失情况下地表移动参数的求取方法,基于D-In SAR数据求取了千米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参数。结果表明采用D-In SAR方法对深部开采地表移动的监测可以解决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参数的求取问题。  相似文献   
107.
D-InSAR技术作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凭借着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和连续空间覆盖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处理流程,以内蒙古营盘壕煤矿为例,利用哨兵数据,通过二轨差分干涉测量方法得到沉降数据。在ArcGIS中通过对沉降区域的提取、剖面分析和叠加分析来研究分析工作面上方的地表沉降信息[1-3]。最终将所得的数据与传统的GPS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8.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用于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的新技术,具有精度高、监测范围广等特点。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验成功获取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相隔7个月的地面沉降结果,通过与常规方法获取的沉降图的对比,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利用D-InSAR技术监测城市地面沉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方法,相干目标分析是利用时间序列多景影像获取地表稳定反射体——高相干点目标的新方法.实验区选择上海市主城区约100 km2 区域,InSAR的实验数据采用覆盖1992~2000年间的25景ERS-1/2的单视复影像.在无先验沉降场模型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区的地面沉降场在时间范围上跨越8年,平均观测时间采样率约为4个月,垂直形变精度优于5 mm,满足我国对城市地面沉降形变观测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大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高精度地表形变观测.  相似文献   
110.
INTRODUCTIONAnMS6 2earthquakeoccurredon 1 0Jan .1 998ontheborderofZhangbeiandShangyicountriesofHebeiProvince .TheearthquakewasnamedtheZhangbei_Shangyiearthquake .Theepicenterislocatedintheregion ,whichiscoveredwithbasaltandthereisnoactivefaultonthesurface .Aftertheearthquakeoccurred ,manyscholarsstudieditsseismogenictectonicsandfocalcharacteristicsinaspectsofactivestructure ,aftershockdistribution ,intensitycontour,focalmechanismetc .(XuXiwei,etal.,1 998;XuJie ,etal.,1 998;MaShut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