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45篇
  免费   5601篇
  国内免费   5051篇
测绘学   8269篇
大气科学   3866篇
地球物理   6648篇
地质学   10460篇
海洋学   3022篇
天文学   611篇
综合类   2322篇
自然地理   3599篇
  2024年   332篇
  2023年   1212篇
  2022年   1356篇
  2021年   1553篇
  2020年   1133篇
  2019年   1613篇
  2018年   1203篇
  2017年   1213篇
  2016年   1194篇
  2015年   1418篇
  2014年   1902篇
  2013年   1522篇
  2012年   1713篇
  2011年   1684篇
  2010年   1564篇
  2009年   1640篇
  2008年   1649篇
  2007年   1455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268篇
  2004年   1172篇
  2003年   1202篇
  2002年   1075篇
  2001年   1008篇
  2000年   795篇
  1999年   645篇
  1998年   602篇
  1997年   570篇
  1996年   589篇
  1995年   561篇
  1994年   462篇
  1993年   434篇
  1992年   346篇
  1991年   336篇
  1990年   329篇
  1989年   275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9篇
  1965年   13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当今矿床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是矿床模型研究。矿床建模的理论与方法,矿床模型的定量化是目前矿床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从典型矿床入手,首先建立易于实现定理化的矿床地球化学模型,将有助于打破矿床模型研究的僵局。团结沟金矿床地球化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初步尝试。矿床地球化学模型能迅速转化为找矿模型,为找矿预测提供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2.
利用1.56m望远镜圆顶平场和天空平场和天空平场的资料,通过对各种滤光片得到的平场内各区域的统计,研究了圆顶平场之间、天空平场之间以及天空平和圆顶平场之间的差异。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圆顶平场之间相互一致,天空平场之间也相互一致。误差小于1%,除B渡光片之外,在一定范围内圆顶平场和天空平场之间最大差异均小于1%。还给出了一些做好圆顶平场和天空平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3.
34.
数字水印研究综述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5.
首先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特征、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功能,然后进行了中心式导航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数据库模型的E-R图,最后描述了空间地理信息的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36.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两层地球模型(包括弹性层和粘弹性层)介质的横向不均匀和断层错动的复杂性对震后地表位移场的影响,其数值结果包括弹性解和粘弹性解。结果表明,震后位移场的分布特征不仅与粘弹性层的流变特性有关,还与弹性层介质的剪切模量以及断层的同震错动有关。  相似文献   
37.
The variation in the orbital period of the W UMa type contact binary V502 Oph is analyzed. The orbital period exhibits a wavelike variation with a periodicity of 23.0 years and an amplitude of △P = 1.24×10~(-6) days superimposed on secular decrease of dP/dt = 1.68×10-7 day per year. The long-term decrease may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ntraction of the secondary at a rate of 83 m per year and a mass transfer rate from the primary to the secondary of 4.28×10~8 M per year. The short-term oscillation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a third component. Orbital elements of the third body and its possible mas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8.
Observation of fluid parcel pathways in the Kuroshio Stream revealed a striking crossstream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Kuroshio‘‘ s meand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bserved pattern, a two-dimensional kinematic model of a meandering jet was developed which could b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amfunction patterns and fluid parcel trajectories. The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dependence of the wat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Kuroshio water and its surrounding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uroshio‘‘s meanders involved the downstream speed,phase speed and the amplitude of other propagating wav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luid parcels could cross the meandering jet to and fro; and that the wat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its surroundings increased with a) increasing meander amplitude, b) decreasing downstream speed, and c) increasing wave phase speed.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hen the meandering jet was disturbed by other propagating waves, more effective water exchanges could be induced.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监测网络。该网络既可获取三峡库区特别是库首区区域形变场和区域应变场的动态变化,监测库区主要断层活动,为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及研究服务,又可用于气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等,该监测网络于1997年底开始建设,2001年6月建成,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0.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周兵  秦建业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26-441,T001
本文收集了WWSSN台网和我国台网中13个地震台站的长周期地震记录,用140条10-90s瑞利波频散曲线和作者提出的Tarantola-Backus面波频散层析成象方法,作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速度反演,得出该地区岩石层速度结构的三维图象.结果表明,1.在10-110km深度范围内,速度结构出现与大地构造特征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四个构造单元:青藏块体、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2.高原内部,深度为10-70km内速度较低,莫霍界面呈不对称盆形分布,藏北那曲附近地壳厚度超过70km,高原边缘壳厚为45-50km,90-110km为高速异常,表明高原内部存在上地幔盖层.3.高原北部的班公湖断裂和东部的三江断裂系是该区重要的分界线,是岩石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接触部位,可能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的缝合带.4.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地壳厚度由北向南从45km加深到60km;在深度90-110km存在一低速层.5.塔里木地块内速度随深度均匀增加,从地壳到上地幔110km内没有发现低速层.地壳厚度约5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