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672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改进建议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2,24(6):687-692
由刘东生主持1位研究者提出的"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一文发表已近2a,其中由施雅风执笔第四纪冰期与海洋同位素对比部分.由于新情况的出现,需作适当改进:1)周尚哲等应用ESR测年确定祁连山北坡摆浪河源中梁赣海拔299m,高出现代河床500m处冰碛年代为42.9ka BP,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高出河床200~300m的高望峰阶地冰碛样品ESR测年为477.1ka BP和459.7ka BP,均相当于MIS 12阶段,该阶段国际上对应Kansan-Mindel冰期,与MIS 2、MIS和MIS 1都是100ka周期δ18O值特低时期;2)古里雅冰芯记录中相当于MIS3b阶段,δ18O值折算温度比现代低5℃左右,已经发现台湾雪山山庄期冰碛TL年代为(44.25±3.72)ka BP,天山乌鲁木齐河谷一处冰碛ESR年代45.9ka BP,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南坡测定对应此时段冰川前进更为显著,初步检查亚、欧、北美、南美和澳洲12个地区23个地点相应于MIS 3b冷期冰川前进规模均超过MIS 2阶段,即常说LGM时,推测MIS 3b的降温值虽不及MIS 2,但降水较多,有利于冰川发展;3)MIS 3a暖期,不仅青藏高原异常暖湿,而且中国全境的降水量普遍高于现代,并有较大范围的海侵与仅低于现代海面8~10m的高海面,气候环境实际达到间冰期程度.上述3点应补充入中国冰期划分表.  相似文献   
992.
本刊讯1月30日,第三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联谊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著名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再分析土壤湿度、大气等压面资料以及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数据,利用大气柱水分收支原理及归因方法,本文识别了1979—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格点骤发干旱与缓发干旱,分析其空间分布及统计特征,并且诊断区域性典型骤发干旱与缓发干旱事件的发展过程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骤发干旱频发,主要发生在南部,强度偏强,且大多发展于夏季;而缓发干旱发生较少,主要发生在北部,强度偏弱,且大多发展于秋季。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对两类干旱的发展速度起到了重要作用,骤发干旱在发展过程中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偏强,造成蒸散发与降水差值较大,使得土壤湿度下降速度快于缓发干旱。2019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骤发干旱事件,在发展阶段,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了区域大气柱的风场辐散,使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强,干旱快速发展。2010/2011年发生了一次区域缓发干旱事件,在秋季发展阶段,近地层风场为一弱反气旋环流,风场辐散作用偏弱,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偏小,使干旱发展速度较慢。人类活动对2019年骤发干旱事件的影响强于2010/2011年缓发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994.
云南大丫口祖母绿常出现颜色环带,且伴随明显成分变化,而目前颜色环带的成因仍存争议,相关的多阶段成矿假说尚缺少明确证据。文章通过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大丫口祖母绿的颜色环带及黑色矿物包裹体进行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岩脉祖母绿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分析,进而探讨祖母绿颜色环带成因与多阶段成矿的联系。成分测试结果表明,从浅绿白核部至绿色边部,V(970×10-6→10 077×10-6)、Rb(9.6×10-6→27.4×10-6)、Cs(535×10-6→3 108×10-6)、Fe(1 376×10-6→2 199×10-6)和Ga(4×10-6→14.7×10-6)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急剧增加。结合绿色晶体边部中同生黑色富钒电气石包裹体的分布,有力证明了大丫口祖母绿颜色分带的形成与晶体的多阶段成矿有关。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含矿长石-方解石脉、含矿石英脉和伟晶岩-变粒岩接触带中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盐度范围分别为3.39%~10.36%(NaCleq)、5.71%~12.29%(NaCleq)和8%~18.72%(NaCleq),指示了伟晶岩脉中祖母绿的多阶段结晶,且表明随结晶阶段演变,成矿流体的盐度逐渐升高。同时,成矿流体盐度升高也是晚期云英岩化阶段致色元素含量剧增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吴忱  许清海 《湖泊科学》1998,10(3):91-96
白洋淀湖盆是河流差别堆积形成,属于扇间和河间洼地湖盆。它有着发生,发展,缩小,消亡的自然演变过程,人类活动也使其有过扩大,缩小,甚至干涸的过程,但这仅是其中的一个演变阶段,而不是其成因。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各区域海洋产业基础不同,要素投入的数量和方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借助熵权-TOPSIS法和三阶段DEA模型分别测量沿海区域海洋科技创新的能力及效率,并总结时空差异特征,进而运用Tobit模型和灰色关联法分析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沿海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其中北部湾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五大区域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对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对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最弱,且不同区域海洋科技投入对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建议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目标,调整海洋科技投入结构,加快海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海洋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997.
11月15日,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这标志着我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会议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海生主持:申立国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就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长助理李延芝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998.
韩发  李振清 《地学前缘》2007,14(2):173-181
以大厂锡-多金属矿床、Lewisian片麻岩为例,讨论了成矿/成岩过程中铅的三阶段演化轨迹。在206Pb/204Pb对207Pb/204Pb图解上,大厂硫化物铅的数据点构成了Pb-Pb等时线,该等时线给出了1.508Ga的矿化源岩年龄,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基底岩石——四堡群。四堡群本身又可能来自太古宙(2.86Ga)老陆壳,故大厂硫化物中的痕量铅应该具有三阶段的演化史。用三阶段铅演化模式解释大厂硫化物铅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太古宙老陆壳从上地幔源区分离出来时,其μ2=11.93,大厂矿床矿化源岩的μ3=9.76。不同变质程度的Lewisian杂岩全岩铅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北部区角闪岩相片麻岩具有两阶段的演化史,中心区麻粒岩相片麻岩具有三阶段的演化史。北部区片麻岩两阶段Pb-Pb等时线给出了2.951Ga的成岩年龄,其μ1=7.81。中心区片麻岩三阶段Pb-Pb等时线给出了2.68Ga的变质年龄,其火成源岩的μ2=3.51。在解释异常铅等时线时,对其演化阶段级次的判别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直接涉及不同演化阶段U-Pb体系μ值的计算。资料证明,如果把三次等时线当作二次等时线加以解释,则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结论的产生。在一般情况下,用三阶段铅演化模式解释某组铅同位素资料时,只是假设第二阶段U-Pb体系是处于封闭状态的,但无任何直接证据。Lewisian北部区片麻岩两阶段铅演化体系与中心区片麻岩三阶段铅演化体系共存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9.
顾瑾萍  张晓东  黄辅琼  吴晶 《地震》2004,24(2):59-65
进行了我国大陆80多个震例(1987~1999年)的前兆异常项数统计, 研究了强震前流体、 形变和电磁三大观测类别的前兆异常项的时空变化属性和综合特征。 着重讨论这3类前兆异常从中期向短临过渡的标记、 可能的场、 源兆、 前兆变化的相关性、 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与地震活动的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综合判定指标并用概率增益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强震预测作了一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王双绪  张希  张四新  张晓亮 《地震》2004,24(4):73-79
强震前中期阶段(1~3年或稍长)区域性形变异常往往表现出3个方面的共性特征: ① 区域垂直运动变形呈现与构造有关的异常隆起区、 垂直差异变形高梯度带(有的还呈“四象限”)分布特征; ② 水平运动变形呈现与活动地块及断裂构造有关的、 以剪切变形为主的高应变集中区(带)特征; ③ 区域性垂直形变异常区与水平形变的高应变分布区共生的特征。 分析这些异常共性特征的形成机制, 初步认为: 它们是在基本统一的大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 不同层次块体系统运动及其边界带变形的非平稳、 非协调性, 在活动地块边界地带和地块内部次级断裂构造部位产生变形差异而导致应力-应变积累、 孕育强震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分析探讨了基于区域性形变异常共性特征、 结合地质构造活动背景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