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3篇
  免费   1107篇
  国内免费   1622篇
测绘学   457篇
大气科学   816篇
地球物理   682篇
地质学   3745篇
海洋学   644篇
天文学   273篇
综合类   348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本文应用元素、碳同位素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长北地区生油岩干酪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油岩为陆相淡水湖相沉积,干酪根类型主要为腐殖型。随着埋深增加,同类型干酪根的成熟度增大。  相似文献   
992.
热红外遥感中大气下行辐射效应的一种近似计算与误差估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良富  徐希孺 《遥感学报》1999,3(3):165-170
在热红外遥感中,大气下行辐射效应很难处理,原因是地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很难精确描述。因此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在如下2 个假设前提下对该项作做简化计算: 一是假设地表反射为朗伯体特性,二是大气下行辐射在半球空间内取常数。该文提出了一种在地表为非朗伯体、大气下行辐射为非各向同性等一般条件下近似计算大气下行辐射效应的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表明:(1) 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在放弃2 个假设的前提下,更精确地计算热红外大气下行辐射效应的数值,计算精度比2 个假设前提下的计算方法至少提高20 .53 % ;(2) 该方法所带来的误差是大气模式、遥感器视角和通道的函数。其中,通道4 的相对误差比通道5大,同一通道中模式5 的相对误差最大,但最大可能相对误差不到8 % ,且随扫描角的增大而减小;(3) 大气下行辐射效应项占总辐射亮度值之比例在±30°视角范围内一般不超过4 % 。  相似文献   
993.
晋东南山西组主煤层热演化生烃史及热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勇  王纯信 《地质科学》1999,34(1):90-98
以晋城矿区山西组主煤层为代表,利用时间-温度指示法、有机质变质程度法、挥发分产率法对该煤层煤化作用历史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其埋藏历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P1-T3的快速沉降阶段,平均沉降速度达94m/Ma;(2)J1的逐渐抬升阶段,抬升幅度大于750m;(3)J2的缓慢沉降阶段,平均沉降速率为10m/Ma;(4)J3-现代的再次回返阶段。主煤层热演化主要发生在埋藏历史的第1阶段和第4阶段的J3-K时期,前者为深成变质作用,主要生成湿气且难于保存;后者为异常高热古地温场所致,促使主煤层出现二次生烃作用,为裂解气阶段,主要生成干气,易于保存。最后指出晚中生代异常高温古地温场是由于上地幔顶界面隆起、地壳变薄、岩浆作用加剧、热流值增高所致。而上地幔顶界面的隆起则与幔柱构造中的热幔柱上涌辐射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考虑混合地幔对流的地球热演化的参量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健  石耀霖 《地震学报》1999,21(6):642-651
单纯的全地幔对流或分层地幔对流热演化模型不能解释地球构造演化史中的幕式特征,故本研究在地球热历史的参量化模型研究中考虑混合地幔对流模式.我们引入时间相关的全地幔对流成分比F来表征地球热演化历史中全地幔对流所占权重,同时引入描述相变边界层对流状态的局部瑞利数Raloc和对流转换临界瑞利数Ra1及Ra2,作为地幔对流的控制参量.结果表明,混合地幔对流参量化模型得出的地球热演化史可以较好地反映地球幕式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995.
996.
福建省近海区域海面表层温度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海洋热红外辐射的传输特性,建立了海温定量反演计算的统计回归模型,介绍了福建省近海区域海温产品生成业务化软件系统及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7.
热穹隆构造及其对金矿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亚东 《甘肃地质》1999,8(1):28-32
热穹隆构造是在一个构造活动(逆冲)带中,由沿走向发生的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走向波浪机制)产生的构造穹隆中的热(液)活动事件,或是在这些部位由于中浅成岩浆岩的底辟式侵入而产生的热力性穹隆构造,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机理主要体现在适宜的浅层构造空间,贯深性构造通道及深源(下地壳)的岩浆源和矿质热液源的有机统一,主要的容矿空间为穹隆构造所产生的放射状(或束状)及环状构造裂隙系统。  相似文献   
998.
辽宁青城子矿田的同位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宁青城子矿田为不同矿种重要成矿集中区。古元古代裂谷沉积建造是区域成矿的基础,此后经历了古元古代钾质花岗岩上侵-地壳伸展,中元古代钠质花岗岩侵入,印支期岩浆侵入和燕山期构造岩活动等4次主要构造热事件。在青城子矿田内4次构造热事件的热点和空间上比较集中,后生构造活动的热点往往在前一次热点的边缘或附近地区,具有明显“同位”的特征,这是出现同位成矿作用至关重要的条件。只有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热点趋于同一空间  相似文献   
999.
花海拗陷的热演化和生烃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测量了取自花海拗陷的钻井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和长度。结果表明,随井深增加年龄减小,平均径迹长度亦变短。取自白垩纪地层的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都比地层年龄年轻得多,表明沉积后曾长时间处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中,沉积前的径迹记录已部分消失,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利用蒙特卡罗随机取样的热史模拟方法对裂变径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纪地层沉积后曾经历过超过110 ℃的加热,达到最高古地温的地质时代是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末,为主要生烃期。新生代以来盆地变冷,生油岩的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的热演化史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特定的40 Ar/ 3 9Ar阶段加热程序和MDD模式处理得到的钾长石冷却曲线 ,加之角闪石、黑云母和磷灰石的年龄测定结果 ,进一步研究了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热演化史的特征 ,对比了该岩带东、西两部分快速冷却起始时间和磷灰石FT(裂变径迹 )年龄变化的规律性 ,给出了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岩石圈质量转移能量传递过程的佐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