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6篇
  免费   1969篇
  国内免费   2664篇
测绘学   4655篇
大气科学   1120篇
地球物理   2173篇
地质学   7286篇
海洋学   105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154篇
自然地理   529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542篇
  2022年   520篇
  2021年   657篇
  2020年   453篇
  2019年   685篇
  2018年   529篇
  2017年   610篇
  2016年   593篇
  2015年   632篇
  2014年   901篇
  2013年   690篇
  2012年   893篇
  2011年   833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808篇
  2008年   808篇
  2007年   728篇
  2006年   657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569篇
  2002年   480篇
  2001年   473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300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是一种新型海洋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无人、大范围、长时间水下环境监测,包括物理学参数、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参数,海洋化学参数、海洋生物学参数及海洋工程方面的现场接近观测。其特点是: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可冲破人工潜水极限而进入现场进行接近观测,免除了ROV需要水面支援母船的累赘,减少作业经费,体积小,使用方便,便于布放回收;可根据水声信号摇控或预置程序控制,按要求进行相关项目观测;有自主动力,水下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有源噪声低,可进行隐弊观测,正是基于以上的优点,近几年颇得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军方面的青睐,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开展研究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重要性及研究的面容。  相似文献   
92.
93.
自中印度洋被确认为是大洋岩石圈活动压缩变形的场所以来,人们已经竭尽全力来确定该地区的缩短量.其目的是了解在很高压应力下的板内变形会对周围板块的运动学起什么作用以及大洋岩石圈的机械反映.使用了下面4种不同的方法来定量分析变形速率:  相似文献   
94.
汪兆椿 《海洋预报》1994,11(3):38-4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缘由汪兆椿(国家海洋局,北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等发起的一项为全面长期探索海洋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变化机制,以期长期监测海洋的计划,英文缩写GOOS。这个系统是在已经分别开展或即将实施的...  相似文献   
95.
96.
97.
利用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退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本区为鲁苏构造带的北延部分,代表本区晚元古代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及三叠纪华北陆块向华南陆块推覆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98.
田丰  文鸿雁  张静 《海洋测绘》2007,27(4):23-27
使用多项式和切比雪夫(Tchebyshev)多项式分别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未来沉降值,其中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外推效果较好;应用前向BP神经网络对两种不同的单因子输入模式进行非线性函数逼近,并进行了不同采样步长的比较,实例表明将时间点作为网络的输入对沉降进行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
100.
本文论及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对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研究状况·特别是国内已进行的工作作了简要叙述,对国内生物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介绍,并对生物监测技木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