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50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广东气象科研成果管的需求,开发了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前端采用Jqurey的Ajax框架,后端采用.Net框架技术实现MVC模式设计,数据库为SQL Server。实现了在线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成果统计等功能。系统通过完善的功能与性能测试,初始化录入人员信息与历史科研信息,满足了科研人员、评审专家、科研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712.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和林业(LULUCF)是重要的碳源和碳汇,探索建立高精度的LULUCF碳核算体系是推动土地低碳利用和精细管理的关键基础。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采用库—差别法,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等数据,在地块尺度上系统核算了因LULUCF产生的碳源和碳汇。研究表明,2018年广东省LULUCF碳汇为2967.3万t CO2a-1,其中生物量碳汇约占70%,土壤碳汇约占30%,提升土地植被盖度和加强林木经营是增加LULUCF碳汇最主要手段。相同地类不同地块的碳源或碳汇强度差异较大,林地、湿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等地类均可能出现跨碳源和碳汇类别的差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为常数的碳核算方法难以满足“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的精细管理需要。本文提出的LULUCF碳核算综合了生物量及土壤碳库的变化,满足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在全国范围具有适用性,植被异速生长模型和土壤碳库年度变化分异图可支撑地块尺度土地利用碳源或碳汇多情景分析,其核算结果可为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低碳增汇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13.
为确保大运会期间相关安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海监广东省总队根据上级部署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方案,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确保渔区、渔港、渔船、渔民稳定,二是确保海底国际光缆安全,三是确保大运会水产品有效供给,四是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五是做好海上安保工作。同时组织召开了关于大运安保的专门执法会议,细分任务、积极备战,并启动了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执法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大运会海上安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14.
针对近年来广东省内出现的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呈日益加剧的现象,为提高物探在地灾勘查中的应用效率,这里以“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内的地灾勘查成果资料为基础素材,对广东省内的几种典型斜坡体的电性结构以地质-物性模型方式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归纳了其要点,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型斜坡体风化层的电性结构分层可分出2个~3个物性界面层,中微风化层之间普遍没有明显的物性界面,基岩与上覆风化层之间普遍存在梯度变化的物性分界面;沉积岩、变质岩型斜坡风化层与下伏基岩之间,普遍存在一处高低阻截然变化接触的物性分界面;构造成因型不稳定斜坡体中软弱结构面在电性结构面上,一般以低阻带、梯度带、高低阻过渡带等形式出现;广东省内的斜坡构造中的物性分界面(高低阻截然过渡带、梯度带等)往往与地质分界面(风化带、滑动面、断裂面、岩性分界面、层理面等)相吻合。这里的研究成果,可为斜坡灾害的破坏机理、演化过程、灾情监测预警、灾后治理、物探方法选择及成果解释等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15.
广东省气象要素、大气成分观测站网优化提供依据,利用广东省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风速、相对湿度、气温以及降水等30年气候资料,结合气候相似性理论论证了全省不同区域的综合气象因子代表站。结果表明:(1)连平站、惠来站、高州站和番禺气象局站的欧氏距离较小,气象要素理论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55%,可分别作为广东省粤北、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区域综合气象代表站;(2)21个地市拟选站的气象要素理论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474%,可作为地市级综合气象因子代表站;(3)除了高州站之外,其它3个区域代表站与地市级拟选代表站未出现重叠,因此可以合理布局、优化区域和地市级代表站的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16.
论述了国内目前开展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的进展,分析了广东省开展人工增雨降低灰霾污染的基础条件和天气形势,认为从理论上通过人工增雨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设计了广东省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的流程,提出依据云模式、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和地面环境气象监测等多种平台制定作业内容和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7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