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成一农 《地图》2012,(3):72-81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纷纷开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其中规模最大、涉及地区最广泛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一些中国古代的港口城市纷纷加入这一工程.这些港口城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其中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尤其突出. 对我来说,宁波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我就曾经步量过这座城市.2011年底,宁波举办了第十一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和"海上丝路国际论坛",借此机会,我再次来到了宁波.  相似文献   
32.
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是丝绸之路文明演变的聚焦和投影,研究历史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是理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的有效视角,对解释丝绸之路沿线人地关系规律具有科学意义.本研究以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典型城市,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对历史时期兰州城市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丝...  相似文献   
33.
海上丝绸之路东起泉州,西至非洲和欧洲,横跨东南亚、南亚和东北非等地区,涉及特提斯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以及冈瓦纳构造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环境,导致了众多世界级矿床的形成。东南亚地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结合部位,经弧陆碰撞、陆陆碰撞形成了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金矿,红土型铝土矿,砂矿型锡矿,岩浆分异型镍矿和蒸发沉积型钾盐等优势矿产。伴随着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南亚地区先后形成斑岩型铜矿、岩浆型铬铁矿、BIF型铁矿、红土型、同生沉积变质型锰矿等矿产,东北非地区形成了VMS型铜金矿、造山型金矿、沉积型钾盐等优势矿产,西非克拉通形成了造山带型金矿、BIF型铁矿、红土型铝土矿和沉积型锰矿等优势矿产。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优势矿产资源具有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分布集中等特点,与我国的矿产资源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可以很好的服务"一路一带"建设,推动沿线国家矿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4.
苏晗  王列辉 《地理学报》2024,(2):484-50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以多种方式在沿线港口进行投资布局。在贸易保护、地缘环境动荡等背景下,分析已投资港口的供给现状对于提升港口运营效率、节约港口资源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构建港口供给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港航数据、遥感数据,建立包含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等8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的港口供给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已投资港口的整体性、区域性和维度性供给水平。研究发现:(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投资港口的综合供给水平不高,多数港口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供需均衡程度低。(2) 201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投资建设供给水平较高、较为成熟的欧洲港口,2015年之后转为布局供给水平较低的战略支点港、门户港、战略通道沿线港。(3)企业—合作类型—港口供给水平等级可归纳为3种类型:码头运营商—股权收购—较高供给水平港口;工程承包商—承建—中低供给水平港口;航运公司—股权收购、特许经营权—较高、高供给水平港口。(4)分区域看,西亚、南亚、非洲、东南亚和欧洲的港口供给体系空间结构分别处于低级均衡、孤立双核、原始单核、枢纽极核和多核共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为清楚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绘制出研究热点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考查当今研究热点问题。结果表明: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且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战略、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文化交流、海洋经济等问题展开;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战略对接研究、跨区域的产业合作研究仍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6.
为探究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沿线遗址点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研究将遗产诠释分为现场遗产解说与非现场遗产传播两部分,并以旅游体验为中介变量,游客特征为调节变量,构建“遗产诠释-旅游体验-重游意愿”的结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1)非现场遗产传播正向影响现场遗产解说;(2)遗产诠释需要通过深刻的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影响重游意愿;(3)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部分受游客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调节,其中非现场遗产传播更能在高文化程度的游客中发挥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同时更能在男性游客中发挥其对旅游体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7.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亚欧和亚非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对其沿线重要港口的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港口的自然条件、腹地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政府廉洁度,及其在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差别等因素,运用熵权-层次分析法对沿线51个国家的99个重要港口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港口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地中海地区港口竞争力普遍较强,亚洲次之,非洲最弱。② 港口的网络地位对竞争力的影响最大,竞争力强的港口多位于重要水域的战略通道,网络地位高,辐射范围广。③ 我国投资的部分沿线港口综合竞争力与成熟港口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具备较大的竞争力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8.
品味刺桐     
<正>刺桐花飘香,菩提树乘凉。依靠着清源山的苍秀,坐卧在蓝色的古港旁,这就是让人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泉州。泉州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也是现代人悠闲游玩的好去处。古时候又被称作"刺桐城"。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是山清水秀接近自然的圣地。走在泉州的大街上会看到道路两旁种满了菩提树,当走进开元寺,你甚至能看到需要两人甚至多人  相似文献   
39.
北极海冰消融情景下东北航道通航性能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气候增暖,导致北极海冰消融加速,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提上日程。本文针对2030—2070年俄罗斯8个重要港口通过东北航道到达白令海峡的通航性能,采用6种CMIP5气候模式在2种排放情景下的海冰数据,以及PC6破冰船和普通商船2种船型,分别对最优航线、通航时长、可通航里程以及通航成本4项要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 随着时间变化,各条最优通航线路逐渐集中有序,普通商船的通航能力显著提高,到2070年拥有和PC6近似相等的通航能力;② 俄港口到白令海峡间的运输时长每过10 a下降14 h,其中圣彼得堡港运输时长下降最为显著。到2070年,俄港口与白令海峡的经度差每增加1°,该港口的运输时长下降0.4 h;③ 未来50 a,东北航道可通航里程平均每隔10 a增加166 km,其中圣彼得堡港可通航里程的变化模式和平均变化模式最为相近;④ 从北冰洋港口出发的航线通航成本每10 a下降1万美元,商船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总通航成本的下降幅度最明显。结合海冰变化情况,俄中西部港口具有巨大的资源运输潜力。本文量化并评估了东北航道在未来海冰消融情景下的通航性能演变态势,为东北航道通航以及北极港口贸易情况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0.
王武林  龚姣  林珍 《热带地理》2021,41(6):1199-1208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可加速经济要素跨国流动,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9年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贸易社团及节点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贸易网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和扩散性,且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两极分化较为显著;2)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特征,德国、中国、美国、荷兰处于核心圈层,是贸易网络的枢纽;3)贸易网络可划分为1个北美社团、1个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社团和3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团,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各社团内部贸易联系密切,中国是所属社团的核心;4)贸易网络呈现出枢纽辐射式和全连通式共存的结构,强度中心性呈嵌入式的单元格局,接近中心性呈集中连片区块状分布特征,中介中心性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