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n area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salt lakes are distributed. We have collected several hundred samples of natural waters over the Plateau since 1976 and carried out researches on their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δD and δ18O values of the salt lake waters over the Plateau range from −64.1 to +12.4‰ and from −11.19 to +8.62‰, respectively. Fro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urfaces, ground and lake waters of various salinitie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H and O isotopes in the initial water of Qinghai Lake areδD=−55.0‰ and {ie336-1}; and those in the original water from the lakes in northern Xizang, areδD=−116.0‰ and {ie336-2}. Brines in the salt lakes are derived from rain water through prolonged circulation. Oilfield water also makes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salt lakes in the Qaidam Basin. Similar slopes of evaporation lines of water isotopes are noticed for the Qinghai Lake area and northern Xizang.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isotopes in these water bodies in an environment of middle latitude and high elevation.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如何利用强震加速度记录测定近震震级ML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我国所使用的原始量规函数存在着系统偏差,并用回归现有观测资料的方法修正了这种系统偏差。用修正后的量规函数,利用近场加速度记录计算的ML值同微震台网所测定的值符合得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UC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国际LUC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贵州中部的典型喀斯特流域——猫跳河流域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73年的Landsat-MSS影像、1990年和2002年的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在RS、G IS、GPS为核心的"三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该流域在过去30 a间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以耕地、灌草地、灌木林以及有林地为主;(2)197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别,水田、灌木林、其他林地、灌草地等地类先减后增,旱地和裸岩地先增后减,有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工矿用地等持续增加;⑶1973~199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度均比1990~2002年大,前一时期的裸岩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进入1990年后,裸岩地缩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⑷伴随着分布面积在平面空间上的张缩,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在垂直方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4.
利用强震记录分析场地的地震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唐山近场强震记录对如何分析场地反应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多种方法:线性反演法、传统的谱比法以及接收函数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种方法都能给出土层场地的卓越周期,但每种方法给出的场地反应不完全相同.其中,传统的谱比法与线性反演法的结果较为接近,而接收函数法的结果则同其它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差较大.在线性反演法中,给出了S波的品质因子QS,QS 在0.5~32Hz范围内与频率有关:QS(f)=67 f 1.1.   相似文献   
25.
滇西菲红超基性岩风化壳铂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了风化过程中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作为中国西南部的第一个实例,本文研究了云南西部菲红超基性岩体上发育的红土风化剖面。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该风化壳是超基性岩风化的结果。文中详细讨论了风化壳的地质、矿物学、红土化和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风化壳的红土化程度不高,仍处于红色粘土阶段;风化壳上部的表层土壤带和铁质粘土带中铂族元素总量至少富集了3.57-7.87倍,其中Ru和Pd的富集程度较大,Ir的富集程度中等,Pt和Rh的富集程度较小,使得铂族元素的配分模式由基岩的Pt富集型转变为风化壳的Ru-Pt富集型,证明红土化过程中铂族元素发生了分异。  相似文献   
26.
滇西上芒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芒岗金矿由下部原生卡林型和上部 红色粘土型金矿体所组成,赋矿地层为侏罗系勐戛组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沙子坡组泥硅质灰岩、白云岩。北东向上芒岗断裂构造与不整合面和岩溶的复合控制了矿床和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似碧玉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粘土化为主,并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与未蚀变泥质灰岩基本一致,成矿溶液为富CI^-型和富SO4^2-型,爆裂温度为183-378℃,δ^34S=6.471‰-21.965‰,δ^18O=9.3‰-11.6‰,δD=-70‰--77‰,^206Pb/^204Pb=19.551-20.05,^207Pb/^204Pb=15.690-16.240,^208Pb/^204Pb=38.710=40.137。红色粘土型矿石的红土化作用只达到粘土阶段。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云南会泽铅锌矿为例,从成矿时代、成矿物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热动力等方面初步讲座主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矿床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矿床成矿时代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时代相近;峨眉山玄武岩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伴随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过程去气作用(包括地幔去气作用和岩浆去气作用)形成的流体参与了会泽铅锌矿成矿流体的形成;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为成矿热动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8.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萤石REE配分模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萤石REE配分模式表现出明显变化的特征,本文从稀土离子半径和温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矿区萤石配分模式的原因。结果表明:矿区萤石中LREE的配分模式主要受温度影响,而MREE、HREE主要受离子半径控制。  相似文献   
29.
湖南洞庭坳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博  张先觉 《现代地质》1996,10(4):532-542
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在湖南洞庭坳陷的主要研究成果。详细分析、推断了洞庭地区的区域构造格局,深部电性结构及壳、幔高导层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0.
简要论述了选择低阻蘑菇状模型模拟金伯利岩体的地质依据,着重分析了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测深ρ_3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