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是我国东北石油工业基地的主力产油层系。随着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各大油田均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接替领域不明的难题,急需向盆地外围开拓新的接替区。前期勘探表明,大兴安岭西缘有中小型凹陷群分布,但勘探程度极低,烃源岩分布不清,油气勘探潜力不明。本次研究旨在通过物探、钻井、分析测试等手段,明确新区  相似文献   
102.
吉林南部通化地区集安群的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辽吉裂谷带吉林段集安群火山岩和碎屑沉积岩以及裂谷带内的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的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 集安群火山岩形成于2156~2189Ma, 并于1870~1 881Ma接受区域变质作用改造.伴随集安群的火山-沉积和变质作用, 有2期花岗岩侵入: 一期形成于裂陷期的2156~2189Ma; 另一期形成于造山期的1870~1881Ma.同时, 碎屑锆石和捕获锆石获得了2471~2494Ma和2633~2653Ma的岩浆成因锆石年龄, 代表结晶基底的2次岩浆事件.集安群的物质来源于太古宙基底和裂陷期的岩浆事件产物.   相似文献   
103.
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取的2008―2022年跨国拐入安徽省的拐卖妇女犯罪案例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安徽省跨国拐卖妇女犯罪的群体特征、时空分异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群体特征差异显著,其中作案人以31~50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水平较低,且以汉族、苗族居多;被害人主要来自越南,且以介绍工作赚钱为由被拐骗为主,案发后多被遣返原籍或自愿留下;收买人主要为适婚年龄的单身男性及其父母,文化水平多为初中及以下。2)时间演变上,安徽省跨国拐卖妇女犯罪整体呈“峰”型变化趋势,经历波动低发—起伏增长—急速回落3个阶段,发生态势主要受人口政策、打拐力度、网站平台发展等因素的影响。3)空间分布上,拐出地主要为越、缅、柬、老4国和云南、广东、安徽等省份;中转省呈弧状分布,中转市“邻界”特征显著;拐入地集中在皖北和皖中,其中拐入市呈“南北平行双弧”向东辐射扩散,拐入县则呈皖北散状点型与皖南“抱团式”的差异空间格局,地理邻近选择倾向明显,且拐入县呈“单片―扩散―汇聚”的热点变化趋势;拐卖路径上,形成“越南―云南省文山州―马鞍山市含山县”和“柬埔寨―江西省景德镇市―合肥市庐江县”等主要路径,呈现“邻国拐出―边境/内陆中转―多地拐入”的“源―流―汇”路径通道。4)拐出地和拐入地之间的推拉效应为该类型犯罪的发生提供动力,促进作案人、被害人、收买人三方与拐出地、中转地、拐入地三地之间产生交互和耦合作用,促使犯罪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4.
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线上访谈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聚焦拐卖犯罪人,解析河北省拐卖犯罪的多维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拐卖犯罪人男性多于女性,犯案年龄以30~45岁为最;犯罪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和初中学历占比过半;拐卖妇女、儿童的作案人占总犯罪人的79.8%;67.5%的犯罪人受到监禁矫正,获刑10年以上的仅占7.2%。2)河北省拐卖犯罪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呈“倒勺状”,分为增长期、波动期和减少期3个时期;案件审理时间则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2014年。3)拐卖犯罪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两热一冷”的空间格局,集中分布在冀南地区和滇桂交界;受害人分布更加集中,被拐儿童集中在冀南地区,被拐妇女则集中在冀北地区;河北省已形成邯郸市与“衡水—邢台—石家庄”内流、“冀南—鲁西”拐出、“川滇桂黔—冀南”国内拐入与“朝鲜—冀北”跨国拐入等主要犯罪路径。4)河北省拐卖犯罪的发生受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传统观念、教育水平、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河北省内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南北不同地区拐卖犯罪的形成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理区位下差异化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推拉相互作用下,形成河北省模式化的拐卖犯罪路径与独特拐卖犯罪地域网络。  相似文献   
105.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总结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儿童贩运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发现:1)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美国的发文量位居世界首位,国外研究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儿科医学、家庭研究与犯罪学等5大领域。国内研究进程相对缓慢,早期研究集中在法学、犯罪学与社会学3大领域,近年来地理学领域快速兴起。2)由于区域环境与国情存在差异,国外儿童贩运包含在人口贩运研究中,更关注以剥削为目的跨国贩运,包括直接剥削与间接剥削2种方式,涉及商业性贩运、童工贩运、人体器官贩运和童婚贩运等多种贩运类型,商业性贩运与性剥削是儿童贩运的主要研究热点;国内拐卖儿童犯罪通常与拐卖妇女合并讨论,聚焦于以收养为目的的省域拐卖,诱骗养子型和家庭操控型是最常见的2种类型,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是热点关注话题。3)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国外儿童贩运的研究主题从贩运类型向儿童被解救后的自杀风险与福祉评估、康复回归与重返社会、儿童保护与贩运防控对策持续拓展;国内拐卖儿童犯罪的研究主题从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向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安置回归与社会融入延伸。未来如何将儿童贩运的相关主体(犯罪人、受害人或监护人与其他社会人)与时空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及周围人流环境)进行综合贯穿,从犯罪地理学视角探究儿童贩运的地理环境因素与时空活动轨迹的演变,深入解析“时-空-人”三维视角下儿童贩运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追踪和打击儿童贩运,为中外儿童贩运防治与管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6.
钻井液润滑性能是影响钻井速度和井下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论文介绍了钻井液润滑材料对比评价实验仪器及方法,对钻井液体系中常用润滑材料的性能进行对比试验分析,选择效果最好的润滑剂品种和最优的复配方案,制定合理的配套润滑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7.
Perflu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PFOCs) are emerging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nvironment,wildlife and human.We studied the toxicology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 and 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 on immunotoxicity and hepatotoxicity in primarily cultured hepatocytes of freshwater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Cultured hepatocytes were exposed to PFOS or PFOA(0,10,20 and 30 mg/L) for 24,48,72,96,120 and 144 hours,respectively.Oral doses of these compounds that induce significantly detectable immunotoxicity and hepatotoxicity were employed in the study.In response to PFOS,the leukocytes,B cells,granulocytes,and macrophages among the isolation of intrahepatic immune cells(IHIC) from PFOS-treated tilapia produced significant levels of immune cell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s of leukocytes,B cells,granulocytes,and macrophages for PFOS-treated tilapi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ment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Moreover,similar to the findings in PFOA toxicity effects,the erythropoietin levels in tilapi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FOS and PFOA concentrations.The lowest doses(10 mg/L) of PFOS exposure led to a marked inhibition in the hepatocyte viability in tilapia.Similarly,tilapia exposed to PFOA demonstrated a similar pattern,and a dose-dependent decrease in the hepatocyte viability was observed in the following treatment of PFOA.In the 72 h exposures,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nduced with the increase concentrations in tilapia liver(p<0.05).Tilapia showed a strong EROD induction in livers,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EROD activity was observed between control,PFOS and PFOA-exposed tilapias.The liver glycogen content showed that PFOS and PFOA exposure caus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liver glycogen content,which depended on the duration of exposure.And it appeared that the decrease in blood glucose level during the acclimation was followed b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iver glycogen content in tilapia.  相似文献   
108.
本研究11个现代滨珊瑚年龄在16~ 49年之间,包括两个种属Porites lutea和P.labata,于2008年7~9月采自南海南部南沙群岛海域水深3~4m处.用数字图像技术和实测方法沿珊瑚骨骼主生长轴测量生长率、密度和钙化率.结果表明,自1993 ~ 2008年,11个珊瑚平均生长率为0.96±0.05cm/a,16年增加了10.77%,变化率0.67%/a;密度为1.17±0.03g/cm3,16年减小了6.92%,变化率为-0.43%/a;钙化率为1.13±0.05g/cm2·a,16年增加了2.69%,变化率为0.17%/a.标准差分析显示,密度是3个生长参数中最不易变化的参数,因此,钙化率变化主要取决于生长率.珊瑚3个生长参数的趋势变化为:多数珊瑚生长率和钙化率都增加而其密度减小,少数珊瑚3个生长参数都增加或都减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多数珊瑚生长率和钙化率与大气CO2浓度和温度正相关而其密度与之负相关,然而,少数珊瑚与之反相关或相关关系不明显.这些相关关系进一步揭示,过去50年,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引起南海表层温度升高使珊瑚呼吸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其生长率和钙化率增加而密度减小.而且,少数珊瑚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全球增温显示的差异响应可能与珊瑚样品个体生长的差异和局地环境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南美前陆盆地斜坡带圈闭规模小、热带雨林地貌勘探投资大、丛式平台优选难的问题,以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TW区块为例,在圈闭地质风险评价后,进行平台控圈闭群经济性评价,最终实现丛式平台优选评价。评价方法流程包括:1)圈闭地质风险评估和圈闭资源量评价(传统六要素评价);2)丛式平台经济评价,设计N个平台(每个平台控制圈闭不同),对单一平台控制范围内的圈闭进行经济性评价,包括投资(钻井、平台建设、道路及管线建设、射孔费用、地表植被复原费等)和收益(原油出售),剔除没有经济价值的圈闭后重新对单一圈闭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直至单一平台内所有圈闭均具有经济价值;3)丛式平台和圈闭优选:根据单一平台控制圈闭总经济价值大小,优选出最优的丛式平台,按照经济价值大小对最优平台控制圈闭进行优选获得圈闭排序;4)新一轮平台和圈闭优选,删除已选出的圈闭后重新进行步骤2)-3),最终获得研究区的平台及圈闭优选排序。运用该方法提出TW区块平台建设和圈闭钻探建议,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0.
赵丹丹  胡业翠 《地理研究》2016,35(11):2105-2115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2007-2013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其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不同;城市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强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而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化的作用强度则表现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应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市土地的内涵挖潜,而长三角城市群应逐步调整和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三大城市群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