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利用大量农访数据,检查了家庭承包制度下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测算了样点村现有土地流转状况及其农户解释。结果表明:流转规模,总体呈渝西经济走廊快于都市发达圈,更快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流转模式,转包已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和采用,而以现金兑换的出租和转让方式,也渐渐被部分农民所喜欢;流转用途,都市发达圈土地流转后土地利用主要向非农用转变,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除小部分向非农用转变外,大部分土地流转后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权属在总量上制约着土地流转的规模,但这一作用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不仅影响区域土地流转的总体规模,而且是导致不同区域流转规模各异和流转方式演化差异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对农民是否愿意离土和采取何种方式离土具有决定性作用;土地流转管理包括权益保障管理和流转后土地用途管理,是规范土地流转主体行为,减少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依法展开的基础性力量。土地流转中,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农户心理及其对现有土地流转驱动因素的响应,对安排遵循市场规律和贯彻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土地流转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西南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平梯田工程设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耕地改梯田是坡耕地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也是建设生态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移土培肥工程万州区龙都街道等13个街道(镇、乡)土地整理项目的坡改梯工程为例,分析了岩层倾角、厚度和岩性与坡耕地形成和利用的关系,探讨了基于岩层分析的坡改梯设计方案.同时,为了避免实践中典型田块选取的主观性,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坡度分析作为研究区坡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5°以下的缓坡地、5°~15°的中坡地、15°~25°的陡坡地,设计田面宽度分别在19~30 m、8~20 m、7~10 m范围内,从而既能适应机耕和灌溉,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土石方量.由于石坎与田面的非整体性,在满足抗滑移稳定和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下,1.8 m高石坎需砌筑一轮30 cm×30 cm×100 cm的丁字石,同时通过占地分析发现,条石坎占地损失远远少于块石坎.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浅丘带坝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镇为研究区,采用其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的图形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生成6种景观格局图并输入Fragstats for ArcView3.X软件,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于景观格局指数在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诱发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响应.其结果:水田景观在景观类型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其连接度表现较高,是景观类型明显的基质,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冬水田景观要素接近于水田景观本底,且冬水田景观要素斑块个数、类型面积随着河流缓冲区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旱地景观中各景观要素斑块总体上分布比较零散,规律性不强;农村居民点景观要素是建设用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其斑块几何形状简单、规整,各斑块间的相似性强,外围边界接近于正方形或者矩形.  相似文献   
14.
以MapInfo为开发平台,MapBasic为二次开发语言,开发了县级房产产籍管理信息系统,介绍了系统主要功能,针对房产产籍信息的利用,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对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M和SCS模型的重庆岩溶槽谷区塘堰复蓄次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中梁村和云峰村两个典型岩溶槽谷区为研究区,通过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划分集水区,依据径流曲线数模型(SCS)模拟降雨径流,CROPWAT8.0计算作物需水量,对该区塘堰灌溉系统进行水量平衡分析,计算得到了塘堰复蓄次数。结果表明:(1)SCS模型推算出研究区的径流系数范围为0.16~0.27,该模型模拟产流合理可靠;(2)在岩溶槽谷区以集水区为单位进行塘堰工程来水计算较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更为准确;(3)岩溶槽谷地区在枯水年时塘堰对雨水利用效率最高,弃水率最小为50.98%;(4)当降雨频率分别为P=50%、75%和95%时,重庆岩溶槽谷地区相应的塘堰复蓄次数为2.51、2.60和2.12。  相似文献   
16.
局地土地利用变化现实情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局地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时序短、空间倾向性强且多为人类强制干扰, 其变化过程与结果 是区域尺度响应与反馈国家尺度、全球尺度最有效的途径。城市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理是 目前我国局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几种主要利用方式。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农村景观转为城市 景观, 改变了诸如地表反照率、粗糙度等下垫面特征, 局地生境与物种的数量与种类发生改变, 逐 步形成以人类为主的均质化景观格局; 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行为是局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 原动力, 不同类型农户在投资、生产与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差异将导致局地土壤结构、水分、养分等 土壤条件及环境改变; 土地整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地土壤性状与土 壤生物, 更甚的是改变了局地斑块- 廊道- 基质模式的景观格局。因此, 为进一步加深局地土地利 用变化情景的理解, 厘定“人- 地协调系统”的理论框架, 进行局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模拟和生 态环境效应研究将是未来局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相似文献   
18.
立足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结构功能与布局特点,以重庆市忠县拔山镇为例,研究地貌形态差异显著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平面变率和剖面变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上的梯度分异效应。结果表明:地势越平坦的地理空间单元农村道路体系结构越均衡、网络效率越高,且区位优势越突出的单元,农村道路网络越发达;农村道路通达弹性大但不同类型道路地形梯度效应既具有差异性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农村道路体系中,生产路所占比例高于机耕道和农村公路,其对地形梯度变化的适宜性相对较强;各地形梯度上生产路、机耕道和农村公路互为补充,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组合效应的叠加性。因此,农村道路体系以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融于农业自然人文景观,多顺应区域局地微地貌形态而建,在一定程度上,其空间格局受微地貌形态"引导与阻隔效应"甚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其时间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水分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以及空间分布结构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对深入理解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旱坡地选取150m×150m的地块范围,利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以及时间稳定性指数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及时间稳定性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垂向变异上,土壤水分变异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异系数则相反;在空间变异结构上,0~30cm土壤水分的基台值、块金效应在不同时间发生明显波动,但仍以空间相关性为主,30~40cm的块金效应波动小,空间自相关程度高且比较稳定;球状、指数、高斯模型可用来模拟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空间分布格局均呈基本带状分布;土壤水分的相对值在1左右波动,稳定性指数各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 IntroductionLand use change,as one ofthe m ain driving forces ofglobalenvironm entalchange,is centraltothe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debate (Figure 1).The types of land use are distinguished as landcover conversion,i.e.,the com plete replacem ent of on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