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й?????????????????У?????FLAC??3D???????????????????λ?????????????????????????λ??????????????ɡ??о?????????????й???????????????????ж???????λ???????????λ????????????????λ?ò???????????й????λ????????????????????λ?????????????????й???λ??????????????????????????????????  相似文献   
72.
????Z???ζ????????????????ο?????FLAC??3D??????о????????????????????????9??????????????????????й???????????????о?????????????λ???????м????????????????????м??????????????????????????????Щ??????????й???????Щ???????????й??????????????????????????д??????????????????????????  相似文献   
73.
2009年豫南一次强暴雨过程的位涡方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8—30日河南省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借助模式输出的模拟数据计算位势涡度及位势涡度方程收支,并利用位涡收支方程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暴雨强度及落区与实况较一致,位势涡度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及热力特征。位涡异常高值区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中心大致位于位涡高值中心东南侧。位涡收支方程中各收支项同样能够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热力性质。暴雨发展过程中大气中低层位涡局地增加,位涡局地变化大值中心驿应暴雨中心。各收支项中,引起中低层位涡局地变化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潜热加热作用、水平平流作用、垂直输送作用及摩擦作用。其中潜热加热与水平平流作用对暴雨中低层正变位涡起正贡献作用,潜热加热作用有利于位涡局地增加,水平平流作用易于低层位涡向流场辐合区聚集,引起局地位涡增加;垂直输送及摩擦作用对中低层位涡变化表现为负贡献作用,垂直作用易于将中低层位涡向高层输送,使得低层位涡减小,高层位涡增加。在摩擦作用下,低层位涡被大量耗散,使得中低层位涡局地减小。  相似文献   
74.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是衡量某地区宜居与否的重要标准。本文利用1988—2018年气象资料及气候舒适度模型,揭示了东北三省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居环境气候在6—8月较为舒适,11月—次年2月舒适度最低;夏半年舒适度空间差异大于冬半年。1988—2002年和2003—2018年两阶段舒适度总体向好,存在两个低值中心。舒适度季节变化上,春、夏、秋季整体呈增长态势,冬季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可分为5类,特征分别为暖湿舒适、暖干且较舒适、冷舒适、干燥且较不舒适、干燥且不舒适。(2)气温和风速分别为夏、冬半年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与空气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弱,与植被覆盖情况的关系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75.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损失巨大。2013年6月至7月,省内持续降雨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撤离?如何抢占最佳救援时机?如伺科学、合理地规划灾后重建7  相似文献   
76.
目前,岩浆岩的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分类均根据SiO2的含量,但这种单一含量判别标准并不严谨,含量经常与分类不完全对应。使用TraceElem 1.0软件对各种岩浆岩进行逐步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研究,据此认为超基性岩由MgO和FeO组成的因子确定,基性岩则由P2O5、Fe2O3、TiO2、CaO、MnO组成的因子确定,中性岩由Na2O和Al2O3组成的因子确定,酸性岩由K2O和SiO2组成的因子确定。岩浆岩的分类宜以SiO2为主、以MgO和CaO为辅,尤其要引入MgO。在SiO2含量相同的情况下,MgO、CaO含量越高,基性程度越强。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提出一种新的酸度指数(ADI)计算方法,即ADI=w(SiO2)-0.75w(MgO)-0.23w(CaO),ADI<38.0%为超基性岩,在38.0%~52.0%之间为基性岩,在52.0%~62.5%之间为中性岩,>62.5%为酸性岩。  相似文献   
77.
采用震源深度测定的确定性方法(PTD)和震源机制CAP反演法,对2019年11月30日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发生的ML 4.2地震进行分析,重新计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到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均约为7.0 km,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编目结果(7.1 km)相差不大,此结果可能表明地震监测台网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用不同方法测得的震源深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8.
根据前人关于自然燃烧作用生成磁赤铁矿的两阶段模式,模拟自然燃烧作用形成磁赤铁矿的过程和条件。实验分2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氢气氛围300℃煅烧针铁矿2 h,煅烧产物为纳米磁铁矿;第二阶段70℃空气条件下氧化煅烧成因的纳米磁铁矿70 d。对实验两阶段样品的矿物学和磁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煅烧条件可获得接近理想成分的多孔纳米磁铁矿,晶粒及聚集体的粒径分别在30 nm和57 nm左右;在70℃空气氛围下磁铁矿快速向磁赤铁矿转化,70 d的实验时间里2价铁/全铁比值(Fe2+/TFe)由初始31.4%降至5.4%;纳米磁铁矿向磁赤铁矿转化伴随着矿物结晶颗粒的减少和样品总体积的增大,磁铁矿结晶学粒径缩小约17%~19%;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随氧化时间逐渐降低,前者主要受制于矿物物相变化,而后者与矿物粒径变化相关。模拟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的关键是具有生成晶粒尺寸为亚微米-纳米量级的磁铁矿煅烧条件,第二阶段的关键为具备一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以能够快速、高效氧化磁铁矿为磁赤铁矿。  相似文献   
79.
80.
新疆阔尔真阔腊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新疆西北部阔尔真阔腊金矿床是产于海西期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岩中的火山晚期热液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阶段(Ⅰ)包裹体为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8~396℃,盐度为5.86~8.41wt%NaCl;主成矿阶段(Ⅱ、Ⅲ)为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09~276℃(Ⅱ)、119~198℃(Ⅲ),盐度分别为5.11~7.86wt%NaCl(Ⅱ)、2.74~6.17wt%NaCl(Ⅲ)。石英流体包裹体成分测定采用分阶段法,有效地排除了不同成矿阶段包裹体成分的影响,准确地测出了成矿阶段(Ⅰ)和主成矿阶段(Ⅱ、Ⅲ)包裹体的成分,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Na^ -H^--Cl^--H2O型中低温、低盐特征,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的形式迁移,金矿化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主成矿阶段包裹体中水的氢同位素组成为-83.97~-89.07‰,氧同位素组成为1.8~3.2‰,成矿流体是岩浆热液与古大气降水混合而成。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是造成本区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