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马鹏刚 《地下水》2011,(6):134-135
平利县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设和的具体情况,对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并结合3S技术提出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初步方案。将县域划分为北部低山川道粮油、林业生态功能区,中部中山粮、茶、药、特及矿产开发、农工贸综合生态经济区和南部高山水源涵养及特色旅游功能区三个区,分析并提出每个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2.
新疆伊犁河谷新垦绿洲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新疆伊犁河谷新垦绿洲灰钙土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采集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下层土壤(40~60 cm)样品,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灰钙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含量表聚性特征明显;垂直分布总体变化趋势均为由上到下依次减少,且都以40 cm处为其变化转折点;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来看,以天然荒地最高,树上干杏林地和杨树林地次之,撂荒地和小麦-油葵轮作地较低;从土壤全氮含量来看,以天然荒地最高,树上干杏林地和撂荒地次之,杨树林地和小麦-油葵轮作地较低;从土壤全磷含量来看,树上干杏林地最高,天然荒地、撂荒地和杨树林地次之,小麦-油葵轮作地最低.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影响显著,在今后的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在施用无机化肥的同时也要注意推广秸秆还田,增加施用有机肥,做好土壤的培肥工作.  相似文献   
33.
气候变暖导致多年冻土退化,加快热融湖塘的形成和扩张,进而增加多年冻土区的碳释放。热融湖塘沉积物理化特征与甲烷产量有着重要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明确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热融湖塘甲烷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中东部8个热融湖塘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究不同温度(5℃、10℃和15℃)下两种主要植被类型区热融湖塘甲烷产量及其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周期内(50天),甲烷产量最大值出现在10℃培养条件下高寒沼泽草甸区的MD-3样品,产量高达167.63μg·g-1沉积物;最小值出现在15℃培养下高寒沼泽草甸区的AD-2样品,产量为0.01μg·g-1沉积物。从理化性质与甲烷产量的关系来看,热融湖塘深度和氨氮含量都与甲烷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pH值(7.08~8.40)与甲烷产量显著负相关(P<0.05),如玛多地区氨氮高、pH低,其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甲烷产量远大于安多地区。另外,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61.11%的甲烷产量有促进作用,对18.06%的甲烷产量有抑制影响,说明温...  相似文献   
34.
我国西北地区地面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及分布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17  
通过对西北地区70个代表站1961—1990年最高、最低气沮距平值的计算和分析,认为我国西北地区沮度变化主要以冬季夜间变暖为主,变暖的趋势和全球基本一致。另外还发现西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沮的变化在高海拔地区较为显著,新疆乌鲁木齐及青海省德令哈两地的最高、最低气沮变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近30年来的最显著区。  相似文献   
35.
针对依靠布设固定监测站的方式收集噪声信息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其所采集数据仅能覆盖有限范围的问题,该文依照群智感知的思路,利用志愿者的智能手机作为信息采集终端,收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园内的噪声监测数据,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生成噪声地图,在对校园进行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分析校园环境噪声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各功能区内噪声的时间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能根据校园内人群的智能手机采集的数据,快速获取环境噪声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而推断时空差异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36.
从病菌越夏、侵染秋苗的一般途径、潜伏越冬的有利因素、春季条锈病早发流行的基本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条锈病侵染流行的基本特点,进而建立了秋、春季小麦条锈病预测的气象模式。  相似文献   
37.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能量平衡观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的还高。在晴天或阴天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深度,主要出现50cm以上,其日变化均呈现准正弦曲线形式,50cm以下的土壤温度不存在日变化。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波文比在日出以后逐渐增大,到正午达最大值;春小麦下垫面时的波文比大于裸地时的值,两者的极值分别是1.01和0.75。  相似文献   
38.
中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位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兰英  张强  郭铌  马鹏里  韩涛  万信 《中国沙漠》2012,32(2):454-457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西北地区风大、沙多,是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易发地区。通过GIS技术,利用中国西北5省区和内蒙古西北部158个气象站的沙尘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近45 a总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无论是沙尘天气还是沙尘暴,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各季节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发生程度不同,总的来说,中国西北地区以春季最为多发,约占全年总数的1/2,依次为夏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季节,不同程度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影响范围不同,春季是低度易发生区和中度易发生区面积较大时期;夏秋冬是低度易发生区和不发生区面积较大的时期。上述分析表明,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39.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表明,一个利用西伯利亚10月雪被预测当年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气温与降雪的模式相当准确。该模式名为sCast(意思是seasonal forecast model,季节预报模式)。美国麻省AER,Ine.公司的Judah Cohen等利用7个冬季的实时资料进行了分析,用该模式做了33次回报试验(回推到1972年冬季),以验证sCast。  相似文献   
40.
随着GIS和3D打印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打印三维地形图已具备可行的条件。基于已有的3D产品(DLG、DOM、DEM),使用现有的专业GIS软件,可以快速地制作三维地形图数据模型,配以色彩丰富、样式美观的三维地图符号,即可输出3D打印格式的三维地形数据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打印材料和打印机进行制作,可以丰富测绘产品的形式,促进3D打印地形图产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