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农业垦殖活动(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s in the Xiliao River Valley since the Holocene have led to a huge landscape change from grassland to farmland. In this paper we reconsider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Xiliao River Valley by analyzing three major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s in prehistory, the Liao-Jin Dynasty and the period since the Qing Dynasty. We argue that when the demographic pressure appears in this area,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st reclamation, the intraregional migration (second migration) is the major response to relieve such pressure, which also distinguishes two different settlement locations: "the initial area" and "the secondary area".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areas, the cultivation on the latter one has caused more serious disturbance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Thus the secondary area has become the key region which nee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eri-ously.  相似文献   
12.
韩茂莉 《地理研究》1996,15(1):50-57
承德地区近三百年开发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关内移民大量出关与塞外政治中心─避暑山庄的出现,对这一地区的近代经济开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避暑山庄的兴衰为线索,论述了在前后两个开发阶段中这一地区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开发过程,并指出山庄的衰落不仅影响了承德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地理面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1918年放垦,巴林左旗经历了近百年的聚落兴建与农业开垦历程,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转折点,此前聚落分布以空间扩展为主,以后转为密度增加,在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变化的同时,聚落高程也表现出从400~600m高程区这一自然条件具有优势的区域向其它高程扩展.在人口的推动下,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与环境选择经历了由疏至密、由优至劣的过程,并随着农业发展,农田扩展与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人地关系的矛盾焦点.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3,22(1):89-95
畜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部门,早期的畜牧业属于放养型,依托定居农业而存在,游牧业的产生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并与定居农业完全脱离。导致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并由放养型过渡到游牧型与气候变迁有直接关系。本文以内蒙古朱开沟考古发现为例,论证了畜牧业分离以及游牧业产生与环境变迁的对应关系,并指出草原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畜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环境变迁推动人们适应环境放弃农业生产,将生产方式转向畜牧业  相似文献   
15.
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6,25(6):1083-1095
农作物种植制度是作物生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玉米作为外来作物进入中国境内,在同传统作物的竞争中,通过环境适应与文化认同,一方面形成以山区为优势的土地利用形式,另一方面则通过产量优势取代了谷子等作物的种植空间,加入到作物轮作系统中,并在空间上形成北方一年一熟制春玉米轮作区、北方两年三熟制夏玉米轮作区、南方丘陵山区玉米、杂粮轮作区。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0,19(3):324-331
2000年来人与环境适应是IGBP组织针对全球变化研究进展提出的最新研究方向,实现这一研究方向,中国具有最大的优势。文章针对中国2000年来人类活动的特征,论述了人与环境适应研究的科学框架,并指出由于人类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与能动性反应,人类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每一个行动,都可以作为人地互动信息的反映,成为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长期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趋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韩茂莉 《地理科学》2004,24(5):550-556
来自^14C测年、花粉分析、历史文献记载、考古调查几方面研究证明,辽前期西辽河流域处于气候温暖期,此时流域内发育了黑土层,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由植物、动物乃至于流域内的河流、湖泊组成的生态环境也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为辽王朝的崛起提供了基础。西辽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波动不会超越该地区所处自然地带的局限性,辽代西辽河流域在典型草原的背景上,仍然分布有成片的沙地,且时常存在风沙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