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2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The capacity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Satellite for measuring rainfall was examined by using TMI-85.5 GHz microwave image data and precipitation data during a heavy rainfall experiment in southern China. From comparison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 amount in an hour with BB T of 85.5 GHz microwave, it is clear that the center of heavy rain corresponds with an area of low BB T value. The location and shape of BB T distribu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larger the rainfall rates, the lower the BB T . A statist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BB T and rain rates is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Especially, when the rain rate is over 7 mm/h,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BB T and rain rates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RMM/TMI-85.5 G has great ability to measure convective heavy rain.  相似文献   
52.
基础理论与预报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陶祖钰 《气象》2011,37(2):129-135
总结了自2009年秋开始的全国预报员轮训的教学工作,强调基础知识、天气实践和长期积累的重要性.具体总结了T-logp图和静止卫星云图分析应用及准地转理论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并以暴雨预报思路为例讨论了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就Q矢量、螺旋度和等熵位涡三个问题讨论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所引起的后果.  相似文献   
53.
利用NCAR/PSU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模拟了上海0185特大暴雨第9号热带低压(TD)结构,发现中层中尺度涡旋(Midlevel Mesoscale Vortex,简称MMV)是此次TD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上海特大暴雨发生时段内TD的气旋性环流、最大低压扰动中心和最大正涡度中心主要位于对流层中层(850~400hP...  相似文献   
54.
基于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对Q矢量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Q矢量是诊断大气大尺度垂直运动的重要物理量.在f平面近似下,从原始运动方程组出发可以推导出Q矢量以及相关的半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和湿Q矢量等表达式,但这种传统的推导方法没有考虑大气准地转运动的属性.本文利用数学物理变换,直接从准地转ω方程出发推导出Q矢量及其相关表达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在大气准地转运动属性表达方面...  相似文献   
55.
对流有效位能预报能力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每天4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天津地区地面实测温度和露点资料,计算2001—2010年5—9月经过虚温订正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考察天津一般雷雨及雷雨大风发生前0~6h内的CAPE变化及其与雷雨和雷雨大风发生的关系。对4000多个样本的统计表明:一般雷雨发生前CAPE的平均值达1455.2J·kg-1,比无雷雨的平均值大一倍以上;雷雨大风前CAPE平均值高达2 500 J·kg-1。显著性检验表明,CAPE均值对于区分无雷雨、一般雷雨、雷雨大风的信度达99%。和沙氏指数的比较表明:对流有效位能在判别有无雷雨的能力上与沙氏指数相当,区分普通雷雨和雷雨大风天气的能力上超过沙氏指数。  相似文献   
56.
天气学的发展概要——关于锋面气旋学说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流体力学发展的4个阶段,以锋面气旋模型为例将天气学也分为:"古代"、经典、近代和现代4个发展阶段。"古代"天气学的代表是1863年航海家Fitz-Roy绘制的第一个风暴概念模型,它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不失其科学性;100年前挪威气象学派锋面气旋模型是基于牛顿力学的经典天气学代表,确立了斜压性是天气变化机理的核心,但将锋面视为物质面是其有悖流体连续性原则的重大缺陷;50年前芝加哥学派的锋面气旋三维模型是基于对准地转动力学理论深刻物理洞察力的近代天气学代表;20世纪末暖锋后弯卷入爆发性气旋模型是高科技时代基于大规模数值计算的现代天气学代表。在大数据时代,现代天气学需要学习和继承近代天气学用深刻的物理洞察力来分析天气学问题。  相似文献   
57.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44,自引:11,他引:33  
孙继松  陶祖钰 《气象》2012,38(2):164-173
大量的预报业务人员对强对流天气中的大多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即熟悉、又陌生",这是造成强对流分析、预报过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被滥用,预报思路不清晰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预报实践的角度讨论了与强对流有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它们在实际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问题。内容包括:湿度与水汽质量的关系,冷空气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与静力不稳定、动力不稳定有关的基本理论,探空分析与不稳定参数,螺旋度、湿位涡理论与不稳定的关系,抬升速度、辐合线与对流垂直运动的关系,天气系统空间结构与强对流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相似文献   
58.
中尺度对流系统红外云图云顶黑体温度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28  
采用GMS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等值线分析方法,对1992年8月初在中国3个地区,不同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即西南低涡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和副高内部的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BB等值线分析方法能较细致地揭示MCS的形成过程。冷云盖周围TBB等值线疏密所反映的云顶温度梯度,对MCS的发展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文中还给出了一个在消散阶段出现涡旋状结构的MCS。这种涡旋结构不同与北美发现的中层中尺度气旋,它可能是凝结加热所产生的对流层高层的高压反气旋环流的反映。  相似文献   
59.
在华南暴雨试验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探测系统,不同探测系统采用测量原理不同,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及探测精度有差异,为资料的集成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华南暴雨试验的资料,提出多种资料集成和显示方案。多种探测资料的集成处理包括了对资料的预处理、反演、坐标归一化等,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互联网上的气象数据动态查询、站网雷达基数据的处理显示系统,利用可以管理和分析大型多维动态复杂数据集的微机可视化系统PC-Vis5D,实现了单部雷达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结果与观测真实数据的动态集成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60.
1991年梅雨期阻塞高压的维持和瞬变扰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陶祖钰  胡爱学 《气象学报》1994,52(2):231-234
1991年我国江淮流域发生了30多年来少见的严重洪涝。与特大洪水的1954年相似,1991年梅雨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也是在中高纬度存在乌拉尔山和东西伯利亚两个稳定的阻塞高压。因此,分析阻塞高压的维持机制是研究1991年特大洪涝成因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E向量,对1991年梅雨期阻塞高压长时间维持的机制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