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611.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5个有风成的古沙丘砂与河湖相和/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该层系Rb、Sr元素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古沙丘砂中的Rb、Sr含量相对迁移,而在上覆河湖相和/或古土壤中相对聚集,构成末次间冰期的Rb、Sr含量迁移与聚集的8.5个元素旋回。研究表明,由Rb、Sr含量变化构成的这些旋回主要是由干冷暖湿气候波动所致。该地末次间冰期层系由上至下可划分为5个层段,即MS1~MS5。Rb、Sr含量在MS1、MS3、MS5和MS2、MS4分别呈现明显的峰态和不同程度的低谷,揭示出前者与后者分别是受到暖湿和干冷气候影响的阶段。据此,可以将 MS1、MS2、MS3、MS4和MS5依次在气候性质和阶段上可与GRIP冰芯和Sulu 海MIS5a、5b、5c、5d、5e诸亚段进行对比。研究亦表明,河湖相和古土壤Rb/Sr曲线却都不尽是峰态,黄土高原Rb/Sr值的气候意义并不完全适宜说明半干旱盆地或洼地的古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12.
星敏感器的姿态测量精度是评价星敏感器性能以及卫星姿态确定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提出一种星敏感器的测量误差分析方法, 适用于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以及整星地面测试阶段星敏感器测量误差的确定, 特别是在目标姿态无法准确预知情况下的误差确定。  相似文献   
613.
西方国家一般在财产权补偿的前提下讨论土地征收中的补偿问题,但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由于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缺陷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有赖于土地的事实,整体上移植西方的财产权补偿制度在目前不具有可行性,尽管如此,从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景看,纯粹以财产权补偿作为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又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正确的理念应当是在肯定土地征收补偿的性质是财产权补偿的同时,也必然要兼顾生存权补偿的问题。本文最后系统地展望了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以及作为其制度环境的其他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14.
对华北地台及邻近区域内重要露头及钻井剖面的石炭系及二叠系展开新一轮系统研究,发现在这一套地层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地质演化过程转折,即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之间及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之间(相当于华北新分层系统上石盒子组与平顶山组之间)存在两个地质演化过程转折。后一转折更为显著:转折面之下,气候背景干热化特征突出,沉积序列呈显著水退趋势,盆地萎缩,石膏质或红色泥质岩系发育,层系沉积缺失或剥蚀缺失现象严重,特化生物类型发育;转折面之上,气候背景呈现降温趋势,沉积序列呈显著水进趋势,盆地覆盖范围急剧扩展,沉积层系在区域上呈大规模超覆,与强烈引张断陷活动相关的砂砾岩发育,暗色泥质岩层系随之出现,特化生物类型迅速衰退。从地球表层系统演化及盆地发育角度考虑,后一转折面在地史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应受到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615.
人体定位是指在图片中确定行人位置的过程。为了提高人体定位的正确率和速度,提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变换和不变矩匹配的定位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小波变换,提取出图像小波系数;再根据行人模板的系数特征提取出不变矩模板;然后在小波域上通过不变矩匹配实现人体定位。该方法减少了待检区域,降低了计算代价。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识别率达78.6%,测试结果比Oren等人提出的匹配方法提高了26.7%。  相似文献   
616.
针对传统三阶段方法难以适用于P波段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InSAR)植被高反演难题,该文采用先验信息对消光系数进行固定,在此基础之上,对经典三阶段算法中地体散射幅度比为0的假设进行参数化。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新方法相比已有方法在不同地体幅度比条件下均能得到较好的反演精度,且固定消光系数不会引起树高显著偏差。最后,利用2景E-SAR P波段全极化数据进行树高度反演。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反演树高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3.43m,相比已有方法,RMSE提高的幅度为35.7%,有效提升了传统三阶段算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17.
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显著,但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动态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测算1980—2020年甘肃省及各市州碳储量及固碳量的变化趋势,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气候状态整体趋向于暖湿化,同时土地利用转移强度逐渐剧烈,并由1980—2000年的耕地扩张和草地流失逐步转变为2000—2020年的未利用地治理及城镇扩张。(2)1980—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2651.01 Tg C(1 Tg=10^(12)g),碳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山地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西北荒漠区及内陆河流域下游地区;而固碳速率则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格局,其中固碳量排名前四的市州依次为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张掖市和庆阳市。(3)1980—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碳储量净增长量为208.79Tg C。1980—2000年,碳储增加量主要来源于气候变化(63.01 Tg C);而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则是甘肃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体现在林-草-沙治理和人工绿洲扩张方面。  相似文献   
618.
以“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章节为例,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融入测量学课程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与保护国家机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619.
克里雅河流域土壤盐分光谱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克里雅河流域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及其光谱反射特性的测量,通过比较不同光谱预处理的方法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并利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P)、残留预测偏差(RPD)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反射率一阶微分是预测土壤样本盐分含量的最佳光谱指标。PLSR模型在建立土壤光谱与盐分含量关系时较为适用,R2、RMSE和RPD分别为0.77、0.25和1.88。利用反射光谱估算土壤中盐分含量,通过各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估算精度,可以为该区土壤盐渍化评价和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0.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采集的水体、土壤、苔藓、粪便和生物介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不同环境介质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行为。结果表明,水体、土壤、苔藓、粪便和生物中∑PAHs浓度分别为34.9—346 ng·g-1(mean=184)、68.9—374 ng·g-1(mean=188)、122—894 ng·g-1(mean=251)、197—293 ng·g-1(mean=245)和137—443 ng·g-1(mean=265)。与其他地区相比,5种介质中2+3环PAHs的比例超过0.5,而5+6环PAHs的比例则0.2,说明大气传输是菲尔德斯半岛地区PAHs来源的主要途径。通过PAHs在土壤-苔藓(logQSM)、生物-海水(logQOW)和企鹅肌肉-企鹅粪土(logQPD)中的浓度比值与其理化参数的研究发现,logQSM与logpoL和logKOA成显著线性关系,logQOW和logQPD与logKOW成显著线性关系,表明不同环境介质间污染物浓度比值可以看作PAHs在极地偏远地区气-固分配行为以及在生物体内分配行为的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