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柴波  陶阳阳  杜娟  黄平  王伟 《地球科学》2020,45(12):4630-4639
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是高原山区特殊的地质灾害,以西藏聂拉木县嘉龙湖为例,建立了一套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以喜马拉雅山区1970—2015年气温波动频次和聂拉木冰湖溃决历史事件预测了未来10年嘉龙湖溃决的时间概率.利用遥感影像识别嘉龙湖上方不稳定冰体的范围和规模,采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推荐公式和修正的三峡库区涌浪计算方法分析了冰川滑坡产生的涌浪规模,从涌浪波压力和越顶水流推力两方面预测了冰碛坝发生失稳的可能性.采用FLO-2D模拟冰湖溃决泥石流的运动过程,以最大流速和泥深表达了嘉龙湖溃决泥石流的危险程度.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嘉龙湖溃决事件与当年气温偏高有关,未来嘉龙湖发生溃决概率高;冰川滑坡激起涌浪能够翻越坝顶,并引起坝体快速侵蚀而溃决;冰湖溃决泥石流对聂拉木县城河道两侧54栋建筑造成威胁.评价方法实现了冰湖溃决型泥石流危险性的定量分析,评价结果对聂拉木县城泥石流防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提出了一种基于张量学习机的遥感影像目标探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张量数据模型和张量代数运算, 针对遥感影像数据多维或高维的特点, 将基于向量的监督法学习机扩展为基于张量的监督法学习机, 然后利用凸函数最优化理论和交互投影迭代法求得张量学习机的最优解。最后分别以高光谱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例, 使用张量学习机进行目标探测。实验表明, 与支持向量机等方法相比, 本文的方法在保持较高探测成功率的同时更好的抑制了虚警。  相似文献   
103.
1988-2016年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其水文条件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维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水环境恶化日益威胁湖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然而,有关底栖动物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物种群落结构方面,缺乏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对水污染响应的研究,尤其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因而,本研究分析了19882016年近30 a来洞庭湖的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数据,探寻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对水环境恶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总氮浓度是威胁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变动的主要因素.此外,不断恶化的水环境驱动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结构改变,表现为敏感水生昆虫的比例下降,寡毛类、小型软体动物比例的上升,并伴随着体长为1.00~1.99 cm、背扁型、侧扁型、不移动等功能性状类别比例的下降.同时,水环境恶化降低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劳氏二次熵多样性.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体氮营养盐、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共同驱动底栖动物物种群落结构的变异,而营养盐类与无/有机污染物决定着其功能群落结构的变异.鉴于洞庭湖水质不断恶化的状况,本研究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管控湖区周边废水直排入湖、取缔湖区内的非法采砂以及调控枯水季洞庭湖水位等.生物监测和评价方面,建议将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一并纳入评价体系,且优先选用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劳氏二次熵指数评估换水周期较短的大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对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九寨沟7.0级地震房屋震害现场调查及其破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造成大量房屋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地质灾害。针对Ⅷ、Ⅸ区的337栋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进行了震害特征分析,给出震害矩阵,揭示各类结构房屋的破坏机理。经过统计,所调查的房屋中3.3%的建筑保持完好,19.9%的建筑发生轻微破坏,51.3%的建筑发生中等破坏,21.1%的建筑发生严重破坏,4.5%的建筑发生毁坏。经过调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钢框架结构以及采用木板作为填充墙的穿斗式木构架房屋在本次地震中表现良好。分析表明,经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基本达到了中震可修的抗震设防目标,极大程度地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5.
浅层地温能属于清洁、安全、可再生的地热资源,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利用的能源方向.徐州城市规划区总面积3157km2,主城区面积641km2.通过调查规划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热物性试验、施工钻孔热响应试验等工作手段,大致查明了规划区浅层地温能赋存的地质背景、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地温场特征,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进而进行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评价及环境效益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若徐州市城市规划区的浅层地温能资源全部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06.
介绍了地球内部温度异常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以及地温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分析了现有的地温测量传感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大地震临震前兆监测的深层地温传感器,描述了基于该传感器进行大地震临震前兆监测的方法和系统架构,使得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7.
富硒土壤资源日益引起重视,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统一标准.本文选取安徽琴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硒土壤分级标准,系统研究琴溪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硒含量,这为琴溪地区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富硒产品的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8.
于2011年3月、5月、8月和10月对大连沿海10个排污口及部分排污口的邻近水域分别采集水样, 对样本进行细菌总数3M试纸计数、2216E培养基和TCBS培养基培养并菌落计数, 对不同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 鉴定种属, 对细菌时间、空间的动态分布与群落结构及细菌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的排污口之间细菌总数差别很大, 数量在(1.6—500.0)×104cfu/mL之间; 排污口与其邻近水域差异明显, 排污口、邻近5m、100m和500m距离的细菌总数全年平均分别为77.94×104、 34.00×104、 4.520×104和0.448×104 cfu/mL。不同季节之间, 远距离水样季节性差异较大, 而排污口间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小。在群落构成上, 假交替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希瓦氏菌属为优势菌属, 检出率较高, 数量较大。细菌分布与多种生态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塑料排水板(PVD)安装热源能提升PVD性能、加速竖井地基固结这一工程现象,基于热-水-应力 (T-H-M) 三场全耦合的有限元方法来模拟利用热源进行地基处理新技术(PVTD)。首先,以微分形式与等效弱形式分别给出T-H-M耦合控制方程,并推导出其有限元方程组。然后在多场耦合有限元软件中建立饱和土的T-H-M全耦合模型,并通过与已有解析解比较,验证了模型正确性。最后,对一个经典有涂抹区的竖井地基算例,分不耦合温度(UT)、耦合温度但不考虑其对饱和土物性影响(CT)、耦合温度考虑温度对饱和土渗透性影响(CTP) 3种情况进行固结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热源竖井地基,CT情况下由于热源产生的附加孔隙水压力,固结速度略有下降;CTP情况下,由于热源有效改善涂抹区的渗透性能,竖井地基固结速率明显加快。上述研究结论从理论上较好地阐明了PVT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统计模型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史文娇  陶福禄  张朝 《地理学报》2012,67(9):1213-1222
从统计模型与作物机理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出发, 介绍了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3 种主要统计模型, 即时间序列模型、截面模型和面板模型;综述了前人在站点和区域(全球、国家、省级、地区、县级) 尺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应用统计模型识别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4 个主要问题, 包括时空尺度问题、产量的非气候趋势去除问题、气候要素间的自相关问题和忽略适应措施的问题;最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进建议及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