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61.
贾少华  赵元艺  王宗起  武昱东  王涛  陈雷 《地质学报》2014,88(11):2071-2085
本文选择浙西岭后铜矿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岩矿鉴定、分析测试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矿区花岗闪长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和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燕山期构造背景的认识和浙西地区寻找斑岩型矿床有一定科学意义.错石环带结构明显,Th/U比值较大(均值0.41),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加权平均值为169.9±1.4 Ma(MSWD=0.095).SiO2含量为60.69%~70.46%;里特曼指数小于3.3(0.13~2.25),为钙碱性系列;K2O/Na2O均大于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高场强元素La、U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Ba,低Nb、Ta;Sr/Y比值较大(5.89~67.7),Rb/Sr比值较低(0.53~2.87);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54.3×10-6~138×10-6),LREE富集,分馏程度高;δEu为0.85~1.04,δCe为0.84~0.94,铕铈正负异常均不明显.上述特征表明,岭后铜矿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类型及产出背景均和德兴等同时代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类似,均为产出于“古陆缘弧环境”的壳幔混源型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埃达克岩亲和性.由此推测,岭后乃至浙西地区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62.
文章介绍了吉林省荒沟山—南岔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利用该区ETM数据所成图像进行解译,解译出5条中型断裂,共圈出近百个环形构造。选择与已知矿床类似的地质构造环境,圈出三个金矿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63.
64.
65.
地震属性技术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出隐藏其中的有用信息,不仅提高了原始地震资料的利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地震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水平。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二维勘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带来地震数据量的激增。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高性能计算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地震勘探中。近年来,因GPU的计算性能迅猛发展,使之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基于CUDA(计算统一设备架构)编程平台,利用GPU加速地震属性提取。通过对比发现,利用GPU可以得到六倍左右的加速比,这表明应用GPU可以有效地缩短程序的运行时。  相似文献   
66.
秦何星  陈雷  卢畅  胡月  熊敏  谭秀成  计玉冰  陈鑫  王高翔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04-2024010004
为深入探讨上扬子地区南缘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黑色页岩的物质来源、风化作用和源区构造背景,本文选取典型野外剖面,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上扬子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贫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REE值(103.66×10-6~295.98×10-6,平均180.57×10-6)整体较高,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上地壳极为相似,呈现“V”型向右倾斜、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负异常明显的特征;特征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La、Ce、La/Yb、Sc/Cr,均表现出与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相接近;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值(0.55~14.1,平均2.28)和Zr/Sc—Th/Sc图解指示物源为构造带首次快速沉积产物,不具备沉积再循环特征;较低的CIA值(54.89~71.61,平均65.27)、A—CN—K图解和K2O/Al2O3—Ga/Rb图解表明物源受化学风化作用较小,沉积环境为寒冷、干燥环境;K2O、Rb、Al2O3/TiO2含量较高及Eu负异常指示其源岩以长英质火成岩及花岗岩类的偏酸性地质体为主;综合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推断上扬子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体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物源主要来自于西侧康滇古陆新元古代早期地台盖层,黔中隆起次之,伴随扬子板块东南部中酸性火山物质涌入沉积。  相似文献   
67.
利用1951—2008年中国东北地区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和M-K检验方法,对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变暖的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突变年为1986年;冬季气温最暖年代出现在21世纪初;东北三省冬季累年气温变化趋势倾向基本是纬度越高气温趋势倾向值越大,特别是在1999—2008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趋势倾向增温最显著。而在年气温变化趋势中,东北三省平均趋势倾向值没有冬季趋势倾向值大,其中吉林省气温趋势值最大。冷、暖冬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分布为冷冬负距平中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暖冬年正距平中心位于贝加尔湖到中国东北地区中北部。低空冷冬年,东北地区受西北风、西风和东北风控制,冷空气势力强;暖冬年,东北地区仅受西北风影响,冷空气势力弱。  相似文献   
68.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8年中国东北地区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和M-K检验方法,对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变暖的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突变年为1986年;冬季气温最暖年代出现在21世纪初;东北三省冬季累年气温变化趋势倾向基本是纬度越高气温趋势倾向值越大,...  相似文献   
69.
江西山南铀矿区位于相山铀矿田的北部,矿区内出露有大量的流纹岩和花岗斑岩,两者也是矿区内最主要的赋矿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流纹英安岩和花岗斑岩具有高硅(SiO2质量分数为69.47%~72.19%和72.32%~78.6%)、富钠(K2O/Na2O为0.4~0.52和0.4~0.67之间)的碱性岩特征,具有过铝质特征;流纹英安岩和花岗斑岩富集Th、U、Pb等高场强元素和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Zr、Ti、Ta、Ce等高场强元素和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REE/HREE分别为9.32~11.59和2.12~8.27),(La/Yb)N值分别为10.59~14.26和1.41~9.47,两者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0.41~0.56和0.09~0.32),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流纹英安岩和花岗斑岩形成于低压环境,属于板内环境;锆石饱和温度计得出两者具有较高的结晶温度,分别为812.5~904.9℃和772.1~826℃;流纹英安岩和花岗闪长斑均具有较大的I Sr含量,较小的εNd(t)值(-7.81~-8.93)。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山南矿区的流纹英安岩和花岗斑岩具有明显的S型花岗岩特征,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部分熔融和同化混染作用。流纹英安岩和花岗斑岩及铀矿化具有强烈的壳源特征,区域内分布的元古代变质岩中的砂质岩和泥质岩很可能就是两者的源岩。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和本次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说明相山矿田山南矿区内的流纹英安岩和花岗斑岩及相应的铀矿化形成与中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伸展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