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嫩江、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与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嫩江、松花江流域内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夏季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以及降水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利用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形成夏季降水天气气候特征,并分析了降水量异常时的环流状况,表明:该流域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上是呈南北的带状分布,并有明显的阶段性,汛期水位变化与流域内夏季降水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该流域夏季降水的环流系数为西风带阻塞形势下的低值系统和东亚夏季风。  相似文献   
112.
松花江嫩江流域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松嫩流域39个发报站点1951~1998年降水资料及相应年份NCAR-NCEP资料,对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的暴雨进行总结并对形成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系统配置进行分析归类,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3.
从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特征成因、道德意蕴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30年学界对《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对女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描绘外貌、赞扬优秀品质,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论述人物体现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赋、比、兴以及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一般手法;特征成因则包括宗教意识、审美传统以及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体现了孝悌、正直、忠君爱国的道德意识。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诗经》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复,对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挖掘不够,对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的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4.
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莉  芦风明  范志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2):71-76,90,127,128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叉验证方法,分析河道砂体多级次界面及构成单元的定量几何特征,建立河道砂体构型定量模式,进行砂体构型分析及三维建模,以及研究区储层构型表征与建模,分析深化辫状河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东北冷涡客观识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1-2000年NEC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其概念模型的3个物理特征来客观识别东北冷涡。结果表明:在500 hPa上,冷涡中心是极小值点,并且北部有相邻两个格点纬向风向为偏东或静风;冷涡东部的相对厚度高于冷涡中心;冷涡东部的暖锋参数(TFP)高于冷涡中心。当判断连续2d内是否为同一冷涡时,采用方法:前一日识别出有冷涡,那么第二日在与前一日位置相差的经度为(-10?,15?);纬度为(-7.5?,7.5?)内识别出冷涡时,则认为是同一冷涡。将利用客观方法识别的东北冷涡气候特征与前人主观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识别的东北冷涡主要分布区域(40?-55?N ,115?-145?E)、持续时间、活跃期基本一致。将客观识别与主观方法对本资料识别的冷涡进行比较,完全一致的达72%。误差原因为主客观方法标准不一致,导致有无闭合等值线产生的空识别、中心定位差异的空漏识别和起止时间的空漏识别,以上误差对气候统计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可视为正确识别。另外,10 a间,有19例漏报情况,为错误识别,仅占全部冷涡的1.4%,因此,这一客观识别方法是比较合理的,可以应用到冷涡的气候统计中。  相似文献   
116.
西宁市典型污染日PM10输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西宁市PM10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对2006年3月至2010年2月各季逐日大气污染指数(API,首要污染物为PM1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 Model)对西宁市典型污染日(API > 200)中气团的后向轨迹进行模拟,研究PM10的运动轨迹和区域性污染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西宁市一年中春季(集中于3月和4月)PM10污染严重,与该季节气团对颗粒物的长距离输送有关。造成西宁市重污染状况的主要天气是风沙尘,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地区是主要风沙源;相邻城市PM10污染峰值的提前与滞后,体现出区域性污染的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117.
假定弯曲流动褶皱的多层岩层是由多个各向同性的弹性薄层粘合而成的非均匀板,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研究了褶皱岩层仅受纯弯曲作用时褶皱中和面的位置的确定问题,得出了用各岩层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岩层厚度表示的褶皱中和面位置公式。结合贵州六盘水煤田涝河向斜,计算了涝河向斜褶皱中和面处于龙潭组9号煤层的底板岩层细砂岩中,距茅口组底部966 m, 煤岩层距离中和面越近,褶皱构造对其瓦斯赋存影响越少,使得该处的瓦斯含量与翼部差值就越小。研究成果对煤层气开发及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8.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对自然植被景观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东北地区是过去300年中国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地区, 对于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看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历史数据订正与多源耕地数据关系模型校核相结合的方法, 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时间序列以及耕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 结果表明: (1) 从变化总趋势来看, 过去300年东北耕地几乎呈指数增长, 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为近100年, 垦殖率由约10%增至20%以上; (2) 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 18世纪中后期之前, 东北三省的开垦区域还主要局限于辽宁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垦区域大规模向北扩张, 至20世纪初期, 东北的垦殖北界已达到黑龙江中部; 20世纪东北整体垦殖强度仍不断增大, 但区域差异性逐渐减小, 其中, 20世纪初至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高垦殖率区域扩张较明显, 并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农耕区;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吉林省与黑龙江省, 表现出新垦殖区域向森林地区的扩张. 总之, 过去300年东北耕地覆盖的时空变化, 反映出人类通过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生产活动已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域的自然景观面貌.  相似文献   
119.
针对"陕西气象短信退订用户回访调查"及"2012年全年的气象短信业务投诉"等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影响陕西气象短信用户粘性的主要因素有:用户离网和3G客户端的快速发展;气象短信内容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接收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行为。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气象短信业务对策。  相似文献   
120.
黑龙江省沙尘天气发生的气候背景和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2003年黑龙江省较典型的7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气候条件和地面天气形势分析,并对沙尘天气影响下哈尔滨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颗粒物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少雨、高温、春季大风是发生沙尘天气的气候条件;沙尘天气发生时,中等以上污染的地面天气形势有高低压同时发展、强低压发展、春季其它类型鞍形场均值区和弱低压内3种类型;在沙尘天气影响下,哈尔滨地区的颗粒污染物浓度迅速上升,形成中、重度污染。建立了未来24h发生沙尘天气的高空及地面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