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悬浮颗粒物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CP-MS对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3个测站分层采集的悬浮颗粒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对Na、Mg、Al、Ca、Ti、Mn、Fe、Co、Cu、Sr、Ba和Pb等12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中悬浮体总量(TSM)一般低于0.3mg/dm3,12种元素含量从几百到不足0.01μg/dm3。其分布以500和5000m为界可分为3层。元素中Al和Ti可作为陆源元素指标,Sr和Ba可作为生源元素指标,Pb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在西区,Na、Mg和Ca主要为生源元素,Mn、Fe、Co和Cu主要为陆源元素。在东区,Na、Mg和Cu为多源元素,Ca、Mn、Fe和Co以陆源为主。颗粒物物源及供应量是颗粒物和元素含量分布的控制因素。西小区海底火山活动强烈是影响两区元素组分差异的直接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2.
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RSE)含量变化是上覆水体氧化还原环境良好的替代指标。本文通过冲绳海槽中南部两个柱状沉积物(深度:30 cm)粒度、总有机碳、总氮及其同位素含量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等指标,探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冲绳海槽柱状沉积物中RSE的赋存机理与环境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柱状沉积物中除了Cr亏损,其他RSE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粒控效应”对冲绳海槽柱状沉积物的RSE含量影响较小;分析可知,海水表层生产力是影响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Mn(氢)氧化物的吸附或解吸附作用实现RSE的富集与亏损。δCe、V/Cr、Ni/Co和V/(V+Ni)等指标指示沉积物整体处于氧化-弱氧化环境。沉积物中Mn元素通过还原作用以Mn2+形式向上扩散,在25~30 cm处被含氧间隙水氧化富集形成锰峰,指示柱状沉积物0~25 cm处为氧化环境,25~30 cm处为弱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53.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9,他引:10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 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 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 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