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草鱼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10天暴露实验,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鱼类抗氧化酶的影响。急性毒性实验表明,SDS对草鱼的96hLC50为5·2mg/L。亚致死浓度SDS暴露可导致草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发生变化。在所有受检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在暴露初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但随着SDS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酶活性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SDS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实验还显示两种抗氧化酶在草鱼各组织中的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肝脏SOD和红细胞GSH-Px活性较高,易于检测,且对SDS胁迫敏感。这些结果表明,SDS暴露对草鱼具有一定毒性,对抗氧化酶活性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向家坝水电工程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基于2016—2018年邵女坪(库首)、绥江(库中)和桧溪(库尾)3个江段的鱼类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了向家坝库区鱼类物种、分类和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结合蓄水前(2011年)和蓄水初期(2015年)的资料,探讨了蓄水后向家坝库区不同维度鱼类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向家坝库区各江段以广适性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静水性的(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优势,两者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30.15%±14.82%和13.91%±11.16%。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蓄水后向家坝库区库首邵女坪和库中绥江鱼类群落差异最小,库首邵女坪和库尾桧溪鱼类群落差异最大;库中绥江在蓄水前、蓄水初期和2016—2018年3个时期的鱼类群落差异均较大,表明蓄水后绥江江段鱼类群落经历了剧烈变化。库区不同江段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桧溪>邵女坪>绥江,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指数均表现为:桧溪>绥江>邵女坪。库区鱼类摄食、运动和繁殖等不同维度的功能多样性(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空间格局不同,但总体上库中绥江鱼类功能丰富度最高,功能均匀度最低。与蓄水前相比,绥江江段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鱼类功能丰富度和均匀度也有下降趋势。蓄水后绥江江段鱼类群落主要功能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蓄水前以下位口、纺锤形体型鱼类占优势,蓄水后以端位口、侧扁形体型鱼类占优势。不同维度多样性指数侧重于鱼类多样性的不同方面,结合多种指数分析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群落对环境变化和外界干扰的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电工程建设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为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也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3.
提出了一种在复小波包域分析提取微震信号的新方法。此方法先采用复小波包分解同时获得信号的幅值信息和相位信息,再采用一种称为“比值加权”的复小波包重构法,重构出信噪比大大增强的微震信号。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新方法在提取微震信号,提高信噪比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4.
2018年2月4日至2月21日阳西台水位出现短期异常,通过数据变化特征的分析、野外调查、抽水实验、数据比对观测分析,排除仪器故障、降雨干扰,汽车站水井抽水等干扰因素,认为此次异常与阳西新湖震群活动、阳西3.7级地震相关。  相似文献   
25.
新丰江地区近年来有感地震频发,为了震后应急的需要,文中统计了1980年以来该区域M≥3地震后序列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40次M≥3地震后30天内仅1次发生比主震更大的地震,其余震的衰减时长相比K-K法给出的时间窗长要短很多。按照余震衰减的大森公式,新丰江地区p值偏高。统计得到的这些规律以及拟合的曲线可以为我们在震后快速的对后续余震特征做出初步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本文用一个简单的解析模式来计算,在被断层带切断的含水层,由于形变产生的渗流引起的热量瞬时流动。在这个模式中,含水层流体的补给被假定只是通过弱隔水层垂向渗流。在这种条件下,能量平衡方程要计算由于含水层体积变化和形变产生的水力压头变化引起的流体水平向和垂直向流动的单位热量传递。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应力增加期,当渗流的地下水与含水层的地下水混合的时候,地温就表现为瞬时的升高。相应地,当这一渗流过程停止的时候,地温迅速回到平衡状态。利用此解析模型,可以重建观测记录中的地温前兆异常特征。按照模型的结果,地温升高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和流体的补给率相关。热异常的幅度与弱隔水层的温度梯度有关,弱隔水层与含水层之间的渗透率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模型的结果表明热前兆异常只是在离断层近的区域表现明显,由于在这个区域构造渗流的过程对含水层的水力压头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断层面对形变敏感,应力模式的改变会使得构造渗流率发生永久的改变,从而很容易使区域的温度场产生剧烈的、不可恢复的改变。在某些构造活跃区域的井孔地温记录中,一些短临异常变化的特征和按照“构造渗流”模型的预测结果非常相似。在土库曼斯坦的Firjusa、乔治亚州的Didiweli和日本的Izu peninsnla都有这种震前热前兆模型的例子。研究表明,与小规模构造形变相关的热前兆异常并不是罕见的。热前兆异常的监测要有合适的井孔和高精度的监测仪器,其观测时间至少要与区域地震复发周期相当。  相似文献   
27.
按照前人对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特征的研究,以1965年为界将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为前期和后期,对前期(M<,s>≥4.3)和后期(M<,s>≥4.2)地震垂向引潮力的触发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前期15次M<,s>≥4.3级地震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的方向处于向下区间的有12次,占80%;其中M<,s>≥4.5级地震全部都处于垂...  相似文献   
28.
环境因素是衡量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丧失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教训很多。例如:  相似文献   
29.
华南地区唯一的地电台--河源地电台自1992年开展了深孔直流电阻率测量试验.(刘昌谋等,1992 深孔测道孔深为65m,极距58m,走向东西.常规测道的1、3两道为浅极常规埋设.极距为1000m左右.从1992年至今十余年的资料可以看出,常规浅极的1、3两道电阻率测值受地表突发性干扰等因素影响较舷明显,突跳多、变化幅度大.如,1993年9月遭雷击;2000年9月受电信局外线接地干扰;因自然电位正负变换引起的突跳;2000年9月之后因干扰而引起的多次突跳;第3道2001年7月开始的近50天突降等等.  相似文献   
30.
青藏高原及内部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存在显著的时空丛集特征,20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3次强震活动时空主体地区的转换,呈现了较为复杂的活动特征。利用各次级块体沿主要活动断裂走向的时空投影图,研究了全时空域的青藏高原及内部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对青藏高原的未来强震活动做出了一些初步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