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7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介绍了海底声像图的形成机制和方法,分析了ISODATA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实际数据的试验实现了海底底质分类。  相似文献   
122.
南极洲是至今唯一未被人类开发的一块宝地,其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由于南极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因此,无论从科学考察上或政治上,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现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一百多个越冬或渡夏的科学考察站。1984年在南极的夏季期间,我国赴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利用 Rapp 180×180阶解和 WGS-72系统的绝对大地水准面差距分别同我国80大地坐标系的相对大地水准面差距相配合推算了平移转换参数。将本文所得结果同国内已有的用天文、大地、重力和卫星多普勒观测资料推算出来的结果相比较,认为当精度约在±10米的范围内两者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124.
菲尔德斯海峡地壳断裂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尔德斯海峡地壳断裂形变监测是我国在西南极地区进行地壳动态科学考察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该监测网的布设和监测方法,分析了监测网的强度、可靠性、可监测性,对两期观测成果进行了初步形变分析,得出了该海峡地壳断裂有继续扩展的动态趋势和菲尔德斯半岛与企鹅岛之间可能有新的断裂存在的趋向性看法。  相似文献   
125.
北极黄河站站区虚拟现实建设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栋臣  曹健  艾松涛 《极地研究》2006,18(2):116-122
中国在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中国极地科考能力。鉴于人们对北极了解得还不多,建立一个虚拟的北极黄河站,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入虚拟的黄河站进行漫游。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建设的几种方法,选择其中一条技术路线并完成北极黄河站站区虚拟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126.
共性误差是区域连续GPS网络中存在的一种与时空相关的主要误差源.对区域网络使用空间滤波能够有效减小这种误差并改善坐标时间序列的精度.本文使用GAMIT/GLOBK 10.5软件解算南极半岛区域11个GPS测站2010—2014的数据,各测站独立估计的单天解组成坐标时间序列.利用堆栈法(stacking)、主分量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和Karhunen-Loeve展开法(KLE)对其进行空间滤波,在利用PCA和KLE方法进行空间滤波时,使用前两个主分量作为共有模式分量.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南极半岛区域共性误差,PCA方法的滤波效果明显优于stacking方法,略微优于KLE方法;空间滤波能够有效减小残差时间序列的振幅、功率和RMS;对坐标时间序列进行空间滤波能够有效降低其线性项和周期项误差,从而提高线性项和周期项估计的精度.共性误差的谱分析结果显示在U方向上存在9.4天、13.7天等短周期的信号,推测共性误差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与海潮相关的误差源.  相似文献   
127.
对位于北极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的Austre Lovénbreen和Pedersenbreen冰川首个物质平衡年(2005/06年度)的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及其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阐述了Austre Lovénbreen冰川末端位置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1) Austre Lovénbreen和Pedersenbreen冰川净物质平衡分别为-0.44和-0.20 m w.e.,年消融量分别为0.99和0.94 m w.e.,对应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分别为478.10和494.87 m.(2) 两条冰川符合Svalbard地区跃动冰川运动的特征模式.运动速度矢量的水平分量表现为:向主流线辐合或平行于主流线.下游运动速度较慢,而在中上游运动相对较快.Austre Lovénbreen冰川表面各观测点的运动速度平均值为2.28 m·a-1,运动速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91和0.81 m·a-1;Pedersenbreen冰川表面观测点运动速度平均值为6.74 m·a-1,运动速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13和5.49 m·a-1.运动速度矢量的垂直分量表现为:消融区冰川消融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弱,Austre Lovénbreen冰川至E断面表现出微弱的积累,海拔高度略有升高.实际垂直运动量总体符合冰川运动的一般形式,即积累区向下运动,消融区向上运动.(3)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末端2005/06年度处于退缩状态,平均退缩量达21.83 m·a-1,各观测点中最大、最小退缩量分别为77.30和2.76 m·a-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8.
MODIS极区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栋臣  张辛 《极地研究》2010,22(1):69-78
卫星遥感技术在极地区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则是遥感领域的重要卫星传感器之一。MODIS传感器,包括它的搭载平台、系统构成、硬件特征、波段范围及一般性应用都在文章中进行了全面性地描述。着重介绍了MODIS在极区遥感应用研究的进展,具体阐述了MODIS在极区地貌、极区大气和极区海洋方面的应用。在每个方面都列举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实例,充分说明了MODIS在极地区域的广泛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9.
利用2004年11月6~10日磁暴发生期间南极区域内的中国中山站GPS常年跟踪站(ZHON)和国际GPS服务站(CAS1, MCM4, SYOG, MAW1)的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可观测卫星传播路径上的TEC和ROT值,进而依据TEC的波动频率和幅度推估出极区碎片的个数,分析了极区磁暴期间电离层响应及其极区碎片特性. 最终所得TEC和ROT结果与极区地磁场Dst和Kp指数信息相吻合,如实地反映了磁暴事件和极区碎片的出现. 本文所做工作在国内尚未开展,因此所用方法和结论为将来这一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0.
潮汐运动是冰架短期垂直运动的来源, 对冰架影响十分显著. 选取2003/2004年度南极夏季期间中国在Amery冰架上连续5 d的GPS数据, 利用GAMIT/GLOBK进行数据处理, 获取了由海潮引起的冰架垂向运动时间序列;垂直方向精度优于0.18 m, 并且和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的潮汐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 获得了一致的结论. 利用GPS测量海潮可为精化南极地区的海潮模型提供可靠的现场数据, 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及冰海交互动力学模型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