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俄罗斯砂岩型铀矿的新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地质学家А.Б.哈列佐夫博士于2002年1月14-25日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讲学和交流,系统地介绍了俄罗斯近年来在铀矿地质领域,特别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普查、钻探、预测工作和地浸矿床开采工艺上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并以达尔马托夫矿床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古河谷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地浸方法开采的地质工艺特性;最后,前瞻性地预测了俄罗斯渗入型铀矿成矿前景。我国北方与俄罗斯相邻,有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特征与俄罗斯相似,介绍这些内容可为我们进行新一轮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工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华  刘红旭  王润红 《铀矿地质》2003,19(2):65-72,80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并具有分期演化的幕式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可分出造山前期(T3)、造山主期(J1-J3)和造山后期(K1)等3个阶段。构造变形方面,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基本构造格局为一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呈前展式扩展,造成的地壳缩短量可达44.1%。动力变质作用以高压动力变质为特征,发育高压动力变质岩(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形成于构造应力集中的逆掩断层上盘,由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转变而成。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中酸性岩石组合,其中岩石类型、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强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伴生3期同造山磨拉石:杏石口期磨拉石(T3x)、后城期磨拉石(J3h)和青石砬期磨拉石(K1q),它们反映了造山带的幕式演化特点和不同造山时期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43.
为了快速查明古宁浑迪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有利成矿地段,并为钻探验证工程的部署提供依据,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铀及伴生元素活动态分量探测地球化学勘查方法。通过系统采集样品和铀、钼、硒分量提取及测试,认为吸附态铀及伴生元素分量探测更适用于本地区砂岩型铀成矿有利地段的筛选。经钻探工程验证,绝大部分地表铀分量异常均与深部成矿目的层中的铀矿化或铀异常相对应,证实了铀及伴生元素活动态分量探测是适用于寻找隐伏砂岩型铀矿床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古河道型砂岩铀矿的找矿勘查。  相似文献   
44.
梅发国  高彦伟  郭华 《世界地质》2002,21(4):385-389
针对差分法求解过程中细网格计算所需时间和空间要求高以及在粗网格上计算又达不到所要求的精度等问题,利用粗网格上的残差校正特性消除迭代误差的低频分量,同时利用细网格上的松弛光滑特性消除迭代误差的高频分量,采用不同疏密的网格距消除不同频率范围内的误差分量,将多重网格方法成功应用于频域波动方程的求解,并给出了实际算例。算例中,分别用Gauss-Seidel迭代法和多重网格法求其数值解,并绘出效果图;比较得出多重网格方法具有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和易于实现的特性,更适合于高维波动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45.
活断层工作方法在中早期历史地震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丰富,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及世界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地震历史记载并不完备,如:历史地震资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历史地震震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有史料记载,但无法编入“中国强震目录”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史料地震学需要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本文以两个应用实例说明把活断层工作方法及现代年代学方法引入早期疑难或缺失的历史地震研究中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46.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 4 4 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 ,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 ,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7.
Creep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Rock under Disturbance Loa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rock creep damage and micro-damage evolution properties of gray green mudstone under impacting disturbance load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the real tim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test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xial load comes into limit strength neighborhood, rock micro-crack links into larger crack, creep rate increases in a short time, larger plastic deformation happens; this is called disturbance accelerating creep stage. When rock is within limit strength neighborhood, there occurs creep micro-damage under smaller disturbance load. When disturbance load is larger, rock directly enters into disturbance accelerating creep stage, failure occurs instantaneously.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CT scann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creep micro-damage of soft rock, also helpful in the prediction of roadways' service life and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i engineering stability.  相似文献   
48.
2004年7月11日21:20左右,本站受强雷暴影响,自动站系统出了故障:采集器不采集,秒闪灯呈红色不闪,其他定时、瞬间、修改、日期等按键左上角指示灯均呈绿色,采集器发出“嗡嗡”的连续鸣叫声,计算机显示软件实时遥测数据多数出现了红色野值,各有关数据框均无数据。  相似文献   
49.
2004年7月11日21:20左右,本站受强雷暴影响,自动站系统出了故障:采集器不采集,秒闪灯呈红色不闪,其他定时、瞬间、修改、日期等按键左上角指示灯均呈绿色,采集器发出"嗡嗡"的连续鸣叫声,计算机显示软件实时遥测数据多数出现了红色野值,各有关数据框均无数据.  相似文献   
50.
以顾桥矿工程实践为基础,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和现场监测结果,研究了厚表土层深井卸压开采地面钻井变形破坏及其预防。结果表明:钻井破坏是地面卸压瓦斯抽采失败的关键,采动影响下地面瓦斯抽采井破坏以变形和错断为主,破坏深度不一,主要集中在松散层中下部和基岩中上部;在钻井完好情况下,将钻井终孔位置布置于断层附近、“O”型圈范围内更有利于卸压瓦斯抽采。采动引起的上覆岩层离层、应力集中、竖向破断以及厚表土层“杠杆效应”造成地面瓦斯抽采井破坏,其由下至上多次出现是导致地面井多处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煤层采动对工作面前方巷帮应力、顶板应力的影响范围分别可达320 m、350 m,对轨顺相对位移影响范围可达工作面前方50m和后方200m,采场中部覆岩与地表之间的相对位移量远大于采场边缘附近,更容易导致井孔破坏。采用“抗”和“让”相结合的井身结构、“上止下泄”固井–完井施工工艺以及合理的井位布置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卸压开采地面钻井变形破坏,实现瓦斯稳定高效抽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