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干涉SAR基线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论述干涉SAR初始基线估计的基本原理;接着对用2维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功率谱进行干涉SAR初始基线估计的具体算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基于1994年10月9日和10日的SIR-C L波段单视复雷达数据,用该算法进行了干涉SAR初始基线的垂直分量估计,并结合用航天飞机轨道数据得到的初始基线平行分量估计值进行去平地相位的试验。将结果与只用航天飞机轨道数据得到的初始基线进行去平地相位的结果及本区域的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2.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有限带宽,使阶跃边缘变成斜坡型边缘,线条型边缘变成屋顶边缘,斜坡型边缘甚至难以探测。在本文中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边缘提取方法。这个方法分为二个步骤;首先根据图像亮度进行局部分割(如在一个5*5的窗口内),得到亮度不同的两个区域。第二步:将亮度不贩 两个区域边界作为图像的边缘,并根据亮度变化确定图像的边缘,将这个方法用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边缘提取,成功地提取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边缘信息。  相似文献   
53.
利用航天飞机3号SIR-C数据对额济纳旗北部中-蒙交界处浅层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在SIR-C图像上呈亮条带的机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浅层地下水区能被ISR-C图像特别是L-HV以及L-HH极化以亮黄色强烈显示,这是与该带地下水位浅,植被长势好,植被固沙形成沙垄等因素造成雷达波体散射以及后向散射强烈所致;(2)在研究区的中-蒙交界段正是地形由缓向陡转折处,这是与拉张正断层原因导致中方上盘相对下降,并在此处具备储水条件有关。(3)雷达遥感能敏感地探测到微地形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地表植被分布和地表及次地表水分,使其在干旱区应用研究具有极大的优势,此研究可能为西部干旱区寻找浅层地下水提供一条快捷,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航天多波段全极化干涉雷达的地物探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华东 《遥感学报》1997,1(1):32-39
航天飞机成象雷达 3号及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 (SIR -C/X -SAR)计划是一项包括中国在内有 13个国家合作进行的大型雷达对地观测研究计划。SIR -C/X -SAR具有L、C、X3个波段及L、C波段HH ,HV ,VH ,VV极化 ,X波段VV极化同时成象的能力 ,可获得全极化及干涉雷达数据 ,是本世纪内最先进的航天成象雷达系统。该文系统介绍了SIR -C/X -SAR中国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中国雷达试验区及与SIR -C/X -SAR成象飞行同步开展的航天—航空—地面立体同步观测试验和对干沙的穿透性试验 ,以及在相关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应用 ,包括昆仑山火山群的发现 ,广东肇庆植被覆盖区地质体的识别 ,明、隋两代长城的探测与极化响应分析 ,海洋及城市特征研究 ,并介绍了利用干涉雷达数据生成数字地形模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
ERS-1散射计数据用于全球陆地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介绍了ERS-1(欧洲资源卫星1号)WSC(风散射计)数据结构。描述了全球雷达后向散射系数(σ°)图的成图方法。展示池中国第一幅全球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分布图。重点分析了WSC数据用于全球陆地监测的能力,并对全球典型地物地雷达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侧重反映了全球值被图和地形图的叠合信息;2.WSC数据能够以区域和全球尺度分区分6类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它们是:  相似文献   
56.
要想从雷达图像上充分地提取地学信息,仅靠灰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纹理。本文是以甘肃省黄羊镇地区的SIR-B图像为信息源,旨在揭示雷达图像上纹理信息的特点、提取方法、及在地学分析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应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沉降以及地下开采活动的原理;利用重轨差分InSAR技术获得了峰峰矿区地表ENVISAT和JERS 1的雷达形变干涉相位图;分析了在矿区地表沉降过程中ENVISATC波段和JERS 1 L波段形变干涉相位图的相干特性、相位特性以及干涉测量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C波段和L波段雷达数据可以实施对矿区地表沉降的监测,但是C波段雷达受到空间干涉基线的限制更加严格,如果要实现对矿区地表沉降的监测,需要充分利用每个卫星回访时期的雷达数据,建立长时序的星载雷达形变干涉相位图序列,才能较好地实现矿区地表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58.
地球系统空间观测:从科学卫星到月基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东 《遥感学报》2016,20(5):716-723
五十多年来,全球性对地观测已形成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系统体系,在不同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陆地、大气、海洋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正在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性需求。本文描述了面向全球变化应对、发展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方案;提出面向宏观地球科学现象探测、构建月基对地观测系统的设想;同时,作为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研究的一个方向,论述了利用地球科学卫星和月基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变化"三极"对比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9.
董庆  郭华东  李震 《海洋通报》2004,23(2):8-12
介绍了微波辐射测量面目标表面亮度温度的原理,分析了冰雪的微波辐射特性与亮温特征。利用专题微波成像仪 (SSM/I) 数据研究了 1988 年 1-8 月份东南极内陆冰雪表面亮温变化。首先根据 37 GHz 水平极化辐射亮温 175 oK 等温线推算南极大陆冰外缘线,然后利用 37 GHz 数据计算分析了东南极内陆 1988 年年内 1-8 月的地面亮温均变化。结果表明在东南极内陆的地面亮温年内月均变化不大;在东南极的边缘,其受大洋季候风变化影响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极化雷达目标分解方法用于岩性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翠珍  郭华东 《遥感学报》2000,4(3):219-223247
雷达遥感中地表不同岩石类别的后向散射一般判别不大,因此以散射幅度为主要探测因子常规雷达遥感数据不利于岩性分类。极化雷达以散射矩阵或Stokes短阵的形式,记录了更多的地物回波信息。信息源的增多,有利于提高岩性分类的精度。但是,由于不同极化状态回波信号之间的关性,极化数据不可避免地产生数据冗余,反而增大了岩性分类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