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体的构造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南海沉积学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海底底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南海北部中新统披覆层是南海北部断陷阶段结束后开始沉积的一套地层,直到上新世开始前,该地层在很大一个区域内是保持水平的;上新世后,由于构造抬升,中新统披覆层随之隆起,并在东沙隆起的部位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其剥蚀量和南海北部珠江、韩江以及台湾西南部高屏溪和曾文溪向南海的输沙量相当,为南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沉积物来源。研究分析指出,如果珠江和韩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到南海北部陆坡区,则可获得的沉积速率为12 cm/ka,这一数值远低于该高速堆积体上的沉积速率值。从南海北部现今的沉积动力条件和地形上看,来自珠江和韩江的沉积物几乎不可能经过平坦的陆架区,再绕过东沙岛,优先沉积到该高速堆积体上。本研究中的高速堆积体的沉积物也不可能主要来自台湾西南的高屏溪和曾文溪,因为台西南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被特殊的洋流体系圈闭于台湾周边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沉积下来。观测数据表明,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有足够强的水动力环境能够剥蚀海底隆起的沉积地层,并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经陆架输运到陆坡区;该高速堆积体紧邻东沙隆起剥蚀区,其沉积物来源应该主要来自东沙隆起剥蚀区。  相似文献   
52.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消期内一个重要的千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南海不同海域沉积物磁学性质对H1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因而磁学参数的多解性应予以关注.本文选取南海西北部陆坡具有良好年龄框架的PC338岩芯顶部370 cm段(底部年龄20. 5 ka B. P.),进行详细的磁学性质分析,并利用IRM获得曲线组分分离方法和高场磁化率值等参数,试图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磁学响应给出合理解释.结果表明,在H1事件发生时,碎屑成因的磁铁矿(IRM (C2+C3))和顺磁性组分(xp)明显降低,这反映了源区化学风化的减弱,指示南海北部冷干的气候条件;另外, H1事件发生时,南海西北部陆坡的赤铁矿含量较高,这与海平面降低造成的红河源区的赤铁矿输入增多和暴露的大陆架处于氧化条件有关. H1事件时期,东亚季风区呈现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干旱的气候特征,主要受控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减弱迫使热带辐合带南移和热带太平洋类La Nina的气候条件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53.
通过解释重新处理的曾母盆地多道地震数据,结合重、磁异常资料,对前人提出南海西缘最南部发育近S-N向“曾母西断裂”的分布区域进行了重新厘定,详细解释了曾母西断裂的构造特征,具体分析了其结构、组成和空间展布特征。确定曾母西断裂由①号断层和②号断层所构成,曾母西①号断层位于4°30′~7°N、109°30′~110°E,主断层面倾向ESE,走向NEN,其为康西坳陷的大型控边断层;曾母西②号断层分布于3°~5°N、109°30′~110°30′E,主断层面倾向NE,走向NNW,其为塔陶垒堑的大型控边断层,曾母西①号断裂往南的延伸终止于曾母西②号断裂。同时分析讨论了曾母西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以及对曾母盆地沉积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南海西南海域曾母盆地新生界沉积充填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母盆地位于南海西南海域,是一个总面积约17×104km2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该盆地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发育状况以及模拟沉积层的沉降速率和沉降史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新生界沉积层的充填演化特征和充填序列。晚始新世—渐新世时该盆地基本上为东陆西海,位于西部的坳陷为海相沉积,其它地区多为陆相或海岸平原相沉积。中渐新世末至中新世末由于纳土纳等隆起没于水下,该区主物源方向发生改变,致使该盆地早期的沉积环境为南陆北海,而后因古巽他河的作用自南向北逐渐形成三角洲前积复合体。该三角洲沉积复合体随时间由南往北不断推进,形成大范围的三角洲沉积充填序列;与此同时,盆地东部和西部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围区深坳部位为巨厚的滨-浅海和半深海充填沉积。从晚始新世至中新世末,该区的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不断发生变化。上新世和第四纪主要为浅海陆架及半深海充填沉积。上述复杂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构成该盆地独特的沉积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55.
俄罗斯漂浮冰盖观察站、Alfred Wegner研究院(AWI)和瑞典破冰考察船所收集的穿过北撇附近Lomonosov海岭的NP-28地震资料显示,海岭的顶部含几百米厚的低速沉积物,并且不整合地覆盖在高速沉积物之上。NP-28反射剖面以不连续反射层(所提及的Lomonosov不整合)之上的丘状反射为主要特征,丘状反射使表征地层沉积中断的不整合面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6.
西伯利亚克拉通由结晶岩和沉积在裂谷/凹陷盆地中的前寒武纪层状沉积岩组成,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的占生代岩层则沿克拉通边缘沉积,形成一个地层年代向外变新的同心状沉积样式。这套沉积位于向外变厚的中生代剖面之下。西伯利亚古大陆的北部和东部边缘由于与其它构造板块碰撞导致挤压变形,随后便成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57.
本文应用测井相分析方法重建万安盆地各勘探目的层的单井沉积相。在识别测井曲线不同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岩性资料划分了沉积亚相,同时确认了其垂直序列的排列,讨论了单井沉积亚相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8.
Jon  Ineson  John  Peel  Finn  Surlyk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8,24(3)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研究过位于格陵兰北部的弗兰克林盆地演化构架,但是对该盆地的早期历史仍然了解甚少。最近十几年集中在新元古-寒武纪地层的野外工作,加深了对该盆地早期古地理演化的认识,由此划分出4个不连续阶段。  相似文献   
59.
巴伦支海陆架从北极洋延伸到挪威北部海岸和俄罗斯,又从挪威-格陵兰海延伸到NovajaZemlya,覆盖了两个巨大的地质省。本文集中讨论西部地质省盆地与地台之问复杂的镶嵌特征。研究区地震资料、70口深水油气勘探井和一系列浅层岩心,加之邻近陆区资料的补充等,使我们对这个地质省颇为了解。  相似文献   
60.
通过最近的调查,我们对北极地区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但问题仍然存在,就是如何重建格林维尔、贝加尔和加里东造山带以及往北极东部延伸区的古地理。Riphean蛇绿岩和Taimyr半岛发育的碰撞花岗岩(850Ma)证实了北极地区格林维尔带的存在。推测格林维尔构造在Hyperborean克拉通也有发育,该克拉通从Spitsbergen东北部一直延伸到新西伯利亚、DeLong和加拿大北极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