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富铀烃源岩铀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深湖相富铀烃源岩,铀含量很高,其矿物学特点是富含胶磷矿、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等.通过光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α放射性照相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长7段富铀烃源岩中铀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铀除了以类质同象赋存于胶磷矿中,以及以吸附态赋存于黄铁矿和有机质中以外,还在长7富铀烃源岩中...  相似文献   
22.
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及其自带的Nudging同化系统,结合通过质量控制的三峡地区2 588个自动站的2014年1月观测资料,进行同化自动站观测试验,建立了三峡地区3 km高分辨率气温场,并与加入NCEP稀疏观测站点的稀疏场试验和未同化试验在月平均温度场和逐时温度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同化试验相比,同化自动站观测后,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场偏差减小至±0.5℃以内;平原、丘陵、山区气温逐时绝对偏差均减小至1℃以内,逐时气温的相关系数超过0.9,偏差范围减小1.14℃以上,均方根误差减幅达0.55℃以上;同化自动站观测后,泰勒图中平原和丘陵的相对标准差接近于1,山区减小至1.11。同化自动站观测试验的结果优于同化稀疏场试验,较好地建立了三峡地区2014年1月气温场,为该地区建立高分辨率温度场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3.
本文是对Gamo用太阳辐射强弱估算混合层高度方法的一个改进。除了太阳辐射和稳定层中的位温梯度外,还引入了云量作为决定混合层高度的一个因子,对不同云量确定了公式中的系数,用实测资料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24.
盆地中近山平原近地层风速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增权  刘思湄  邱欣 《大气科学》1989,13(4):474-479
通过对山西神头地区近地层风速谱分析发现,在盆地中存在山谷风时,风速谱的高频端仍遵循-5/3次幂的Kolmogorov相似律。但在不稳定条件下低频端风速的垂直分量谱密度大于平原地区的谱密度,湍流在水平方向基本保持各向同性,但各向同性在垂直方向受到了破坏。在稳定条件下,风速谱在低频端出现另一极大、极小值,其对应频率分别在10~(-3)Hz和10~(-2)Hz附近,湍流各向同性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2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然而关于这套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的研究相对有限,通过对这套优质烃源岩岩心观察与薄片分析,结合有关延长组岩石学、湖盆底形、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确定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存在构造活动并探讨了这次构造对长7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末-长7初存在一次构造活动,此次构造活动引起湖盆快速扩张,在湖盆内产生了多种响应,如盆地西南部湖盆底形变陡,沉积体系由曲流河体系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体系,沉积物源发生改变,沉积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事件沉积丰富等。此次构造活动对长7段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①构造活动使得湖盆扩张,浮游生物生存空间增加,火山物质为生物繁盛提供了养分,极大地提高了生物生产力;②构造活动导致湖盆水体加深并分层,底层水体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③火山物质形成的凝灰岩与优质烃源岩互层沉积,可能为烃源岩提供大量U元素作为催化剂,促进烃源岩生烃演化。   相似文献   
26.
随着珠江口盆地勘探层系由浅层转向深层,古近系已成为陆丰凹陷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但储层尚存在非均质性较强、产能释放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油气勘探进程。综合运用陆丰凹陷36口古近系钻井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衍射等分析化验数据,对文昌组和恩平组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古近系储层具有高石英、低长石和低岩屑含量的特征,文昌组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为特低-低孔隙度、超低-低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15%,平均渗透率10.93×10-3μm2;恩平组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低-中孔隙度、特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5.23%,平均渗透率为139.53×10-3μm2;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但文昌组溶蚀孔占比高。古近系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压实作用对减孔起决定性作用,胶结作用降低储层物性,溶蚀作用进一步改善储层物性。陆丰凹陷古近系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1)母岩区石英含量高,搬运距离较远,高成分和结构成熟...  相似文献   
27.
断陷湖盆源汇体系要素特征研究,有效预测沉积体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油气储集规模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口盆地海丰33洼陷为例,基于钻测井资料、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沉积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上文昌段源汇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育断裂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两种类型坡折带,发育高隆区、低隆区和洼陷-盆地区三种古地貌单元.(2)北部隆起带、海丰凸起和陆丰中低凸起为上文昌时期的主要物源区,物源多为近源供应,沿沟谷向洼陷内部沉积.(3)上文昌组沉积时期,洼陷北部陡坡带边界断层控制发育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具有厚度大、推进距离近的特点;南部缓坡带形成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洼陷内部延伸距离较远,结合沉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湖盆深洼处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有利于发育稳定泥质沉积物,为下一步勘探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
文昌组为陆丰南地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为了恢复文昌期沉积古环境,探讨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选用166组文昌组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采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区首次详尽分析文昌期不同次洼、不同层段的古盐度、古气候、古水深和古氧相的纵横向演变规律,并探讨部分钻井出现盐度异常的原因及三芳甲藻甾烷、球藻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结合TOC、古生产力和陆源输入变化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优质烃源岩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陆丰南地区始新统文昌组沉积期水体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层段盐度微弱增加,垂向上,从文四段向文一+二段水体盐度逐渐降低,横向上,文四段沉积期,陆丰15洼水体盐度最高,文三段—文一+二段沉积期,陆丰13东洼水体盐度较高。推测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水体盐度变化受到海侵影响,文四段沉积期,海侵影响主要集中在陆丰15洼,文三段沉积期,海侵影响扩大至陆丰15洼和陆丰13东洼东侧,进入文一+二段沉积期,受海侵影响程度较小。球藻及三芳甲藻甾烷在研究区不能作为水体咸化或者海侵的判别指标,球藻含量变化与古气候、古生产力、古水深关系密切,受古盐度变化影响有限。陆丰南地区文四段沉积期古气候温湿,古水深最大...  相似文献   
29.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30.
位于珠一坳陷西江凹陷北部的西江主洼具有古地温梯度低、恩平组泥岩厚度大、岩浆作用多等特殊地质特征,导致其主力烃源岩潜力、原油类型和来源、油气聚集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等复杂性.基于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原油分类、来源及分布规律、原油聚集与岩浆和断裂关系等分析,开展烃源岩分布及潜力、原油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明确了西江主洼发育文昌组下段的文4段和文昌组上段的文3段两种属性差异的中深湖相烃源岩,且改造作用强、供烃能力有差异.成藏原油可分为两种类型,其来源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类型1原油来自于文4段烃源岩,裂陷层和拗陷层均有成藏,横向运移距离远.类型2原油来自于文3段烃源岩,裂陷层成藏,近洼聚集.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和断裂,文昌组烃源岩属性差异、体量控制了原油类型、成藏级别和运移距离.NE向断层因延走向的分段、分时活动速率变化控制烃源岩发育和展布;NWW-近EW向断裂控制文3段烃源岩,且为近洼处裂陷层成藏断层,为远洼处西江中低凸起拗陷层成藏断层.成藏模式可总结为:烃源控聚、断裂控层、岩浆控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