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蒸发蒸腾作用下非饱和土的吸力和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湿耦合非等温流方程,结合实际蒸发和植物蒸腾的边界条件,考虑了水分迁移所引发的非饱和土应力变形行为,从而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控制非饱和土吸力和变形的大气蒸发和植物蒸腾等多参数进行了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地面吸力和变形的主导因素是外部气象条件,尤其太阳净辐射量和风速,土体水力和热力特性参数影响程度有限;在植被覆盖条件下,吸力变化主要取决于植物叶面积指数LAI,而总腾发量的大小决定了地表变形量。  相似文献   
12.
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在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膨胀土胀缩等级分类这一多因素评判问题,在分析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原理及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减法聚类获得模糊推理规则数目,确定网络结构,建立了适用于膨胀土分类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于两个实际工程的膨胀土分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能实现BP网络和模糊综合评判的分类功能,而且比BP网络具有更透明的网络结构、比模糊综合评判更具学习功能,在膨胀土胀缩等级的分类中显示出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桂东南容县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灾害频发。为明确残积土粒度组成以便揭示滑坡形成机制,文中基于花岗岩残积土的土工试验数据和详查资料,利用分形理论揭示四个深度(0~30 cm、30~50 cm、50~70 cm、滑动面(1~3 m))土体粒度分形特征与颗粒含量、物理性质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花岗岩残积土主要由细砾(粒径2~5 mm)和砂粒(粒径0.075~2 mm)组成,粒度分布在无标度区间[0.075,5]内具有一重分形特征;(2)残积土平均分形维数由大即小依次是:D_(50-70)(2.7244)D_(滑动面)(2.6910)D_(0-30)(2.6893)D_(30-50)(2.6480);(3)分形维数与粉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正相关性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与细砾和粗砂含量呈负相关性,即分形维数越大,粉砂含量越高,而细砾和粗砂含量越低;(4)D_(30-50)、D_(滑动面)与渗透系数、干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地基的水分迁移与胀缩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3.5 m深度以下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基本不变,从而确定了南宁地区膨胀土地基的大气影响层深度为3.5 m。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膨胀土胀缩性指标的干湿循环效应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干湿循环效应和1.0 m深处含水量变化的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将该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法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5.
将混凝土视为骨料和砂浆组成的二相复合材料。首先建立二维骨料的随机分布模型,并改进模型骨料重叠的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混凝土的中性化为例,通过计算机模拟骨料随机分布对混凝土中性化时CO2扩散的延缓作用。结果表明,单个骨料的形状、大小和摆放位置都会对CO2扩散路径产生影响,而骨料集合体通过扩散路径的长度、迂曲度的变化影响扩散速度,表现为混凝土的扩散系数Da与骨料圆度?、平均粒径d和骨料含量ra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二维扩散中Da-?、Da-d和Da-ra的关系式,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