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安徽已知磷矿床、点共计80余处,按成因分类可分为沉积型、岩浆岩型、沉积变质型及生物堆积型磷矿床等四大类。其中,以分布在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的沉积变质型磷灰岩矿床亚类中的“海州式”磷矿工业价值为最大,其查明资源储量为全省磷资源量94%;其次,为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内、处于华北陆块构造单元的浅-滨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亚类中的“凤台式”磷矿和扬子地层区内,处于扬子陆块一级构造单元的岩浆矿床-岩浆气成-热液磷灰石岩矿床亚类中的“凹山式”磷灰石磷矿,其他类型(亚类)磷矿因规模小、品位低,资源零星。  相似文献   
22.
安徽钨矿始于1958年群众报矿而发现,1964年317队进行1:20万旌德幅区调时发现钨矿。随后332队进行逍遥钨铜矿(1970、1978年普查)、际下钨矿(中型,1986年详查)、巧川钨矿(中型,1986年普查)勘查工作;322队西坞口钨矿(中型、1975年普查、2012年详查);321队进行高家塝钨矿(1996年详查)勘查工作。自2000年开始,安徽钨矿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有省地调院提交百丈岩钨钼矿(中型、2007年详查)、332队东源钨矿(大型、2010年详查)、812队高家榜钨矿(大型、2012详查)、332队竹溪岭钨矿(大型、2016年详查)、324队黄山岭锌钼矿(钨中型,2006年普查),地调院大坞尖钨矿(中型,2005-2015年普查),332队逍遥钨铜矿(大型,2016年详查)等,相关单位提交了一系列中、小型矿产地;2015年327队在庐江县东顾山发现了钨钼矿化,改写了钨钼矿的分布格局。全省有钨矿产地52处(大型4处、中型6处,余为小型及矿点),仅际下、巧川及百丈岩3个矿床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3.
张八岭隆起广泛分布的平缓韧性剪切带与郯庐断裂带平移作用形成的陡立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通过对平缓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结合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断层和同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厘定出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上盘由南华纪-奥陶纪沉积地层和早白垩世盆地组成,下盘为新元古代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变海相火山岩(基底)以及早白垩世侵入岩,上下盘之间被一条主伸展拆离断层所分隔。变质核杂岩长轴为NE-SW向,指示构造反映上盘向SE剪切滑动,与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方向完全一致。通过本次变质核杂岩的厘定,结合野外地质事实,笔者认为管店-马厂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是对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末第三次左行平移的响应。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关系模型,揭示了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经历了早期伸展(变质核杂岩阶段)-挤压走滑(管店-马厂断裂形成阶段)-晚期伸展(闪长质脉岩侵位阶段)3个构造阶段,多期构造、岩浆的叠加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金多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24.
溪口岩群流纹岩出露于安徽南部休宁一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部,江南造山带东段。文章通过研究溪口岩群流纹岩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探讨流纹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流纹岩高硅、高钠低钾、高铝、低MgO、CaO、TiO2和MnO,属于钙碱性系列过铝质流纹岩。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流纹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和Rb,Ba、Sr、Sm和C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U明显富集,Nb、P、Zr和Hf相对亏损,T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5.11~54.51)×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明显右倾,Eu负异常明显。安徽南部溪口岩群流纹岩是洋壳局部重融的产物,形成于与同碰撞有关的火山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5.
26.
安徽霍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7.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以长江断裂带为界,存在江北和江南两条大致对称分布的斑岩带,是省内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主要产区.从研究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入手,对两条斑岩带内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矿床位于下扬子被动陆缘(坳陷区)与宿松—肥东陆缘(隆起区)和江南隆起(隆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