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8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研究长江支流崩岸情况,本文以荆江河段南部松滋河戥盘洲弯道及江心洲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对其2013—2022年崩岸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和江心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岸,其中监测点南部河道宽度由2013年4月的203.11 m扩宽至2022年11月的287.94 m,平均每年扩宽8.5 m,每月扩宽0.74 m。5个监测点在监测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崩岸,崩岸程度最严重的监测点至河道岸边的距离从2013年4月的122.56 m缩短至2022年11月的60.13 m,平均每月缩短达0.54 m。因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崩岸监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测手段,是常规监测的有益补充;建议在开展长江主干流崩岸监测和修建防护工程的同时,应加强对长江支流河道崩岸的监测和河道防护。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相关问题雏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我国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七部委联合印发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为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与工作部署等提供了明确指导。通过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发现,尚存在已有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难以满足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分类要求、怎样基于各部门业已形成的已有资料高效合理划清"四个边界"等技术难点。考虑自然资源的形态主要依托于土地登记这一客观事实,本文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以服务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目的,兼顾各行业管理需求,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将自然资源划分为6个一级类和22个二级类;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选择性地利用其他相关资料,基于1:2000…DOM开展必要的室内遥感解译和外业调查核实,可全面划清包括自然资源分布的基本自然状况、权属界线以及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生态保护、用途管制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四个边界"。本文针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或方案,对全面铺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具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湖泊洲滩地表覆盖变化,基于1978年以来的多源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洲滩地表覆盖情况进行了监测,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解译,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验证了解译精度.结果表明:近40年来,杨树和芦苇地是1978年以来变化最大的地表覆盖,二者呈此消彼长的增减状态,2007—2015年分布面积基本相当,2015年至今杨树面积大幅度减少,芦苇面积维持稳中有增的趋势.2002年以前,洞庭湖洲滩总体呈扩张趋势,2002年之后,洲滩面积趋于稳定.目前,芦苇和湖草占洞庭湖洲滩总面积的2/3.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欧美黑杨主要分布于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芦苇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区湖泊洲滩的人工利用程度在2015年后大幅减小,但仍有48.57%,亟待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水资源量变化情况,通过利用1994—2019年165个时相的多平台中高分辨率(15~30 m)卫星遥感数据,城陵矶多年日观测水位数据和洞庭湖区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采用掩膜处理、K-Means聚类分析提取水面信息,结合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1994年以来洞庭湖水面面积与湖容变化情况.结...  相似文献   
15.
水库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型水库的网箱围栏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较大,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具有丰富空间信息和纹理信息的特点,可以有效提取网箱养殖的分布信息。本文以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湖南省十大水库等内陆水域网箱养殖信息,研究了网箱养殖空间分布情况,并估算了网箱养殖的氮、磷年排放量,为水产行业部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研究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情况,本文利用1930年代以来10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各时段洞庭湖区垸内湖泊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时序变化,利用2018年度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内湖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精度达98.62%。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内湖数量与面积分别从1938年的640个、994.30 km2增加到2018年的1057个、1578.33 km2,其变化过程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经历了增加、减少、再增加的3个时序变化阶段,呈现波状起伏特征。民国中期(1930年)至建国初期(1958年),因通江湖泊大量围垦,内湖数量和面积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其后,1959年—1978年,在“以粮为纲”的农业背景下,内湖被大量围垦,数量和面积萎缩至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的最低值;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随着“退田还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结构调整,内湖面积呈现大幅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等不同特征的垸内湖泊变化情况不同。总体而言,围湖垦殖是内湖形成的主要驱动,粮食保障与水产养殖是内湖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17.
由于依靠卫星遥感拍摄图片,卫片执法具有了传统地面测量所不具备的三大优势,客观性、灵活性和经济性。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需要依靠"人的因素"去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